第52章 袁崇焕评传(11)[第2页/共4页]
必须假定缔结和约只是临时停战,两边随时能够粉碎战役而重启战端。目前一向打下去对我方比较无益?还是停战一段期间再打比较无益?
当袁崇焕罢官家居之时,皇太极见劲敌既去,立即肆无顾忌,不再称汗而改称天子。
[8]《明史·食货志》:“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乎?”
军饷该当由户部(财务部)付出,那是公帑,崇祯年间,除了每年应收的赋税赋税以外,还加派“辽饷”(指定用于对于满清的军费)、“练饷”(指定用于练兵),两项军费的加派在崇祯末年每年超越二千余万两。在崇祯初年,当会少一些,但也不至于对锦州、宁远的国防军队欠饷达四个月之久。锦宁火线是当时最首要吃紧的国防要地,别的处所能够欠饷,锦宁火线千万不能欠。公家库房没有钱,天子的私房钱(内帑)却多得很,告急关头,向天子暂借私房钱,也是合情公道之事。但崇祯立即不舍得而勃然大怒。据《明季北略·卷五》载,当李自成在山海关外打了败仗而仓促逃离北京之时,发明皇家内库“旧有镇库金积年不消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如许大笔银两,借出来发清欠饷,何乐而不为?士气大振之余,还可进而光复辽东,同时施助哀鸿,减弱“流寇”的力量。把几千万、几千万银两积在内库当中,不知又有甚么好处?宁远兵变索饷,厥后以七万两银子处理,可见发清欠饷,并不需求一笔很大的款项。三千七百万锭银子,每锭五百两恐怕太多了些,就算每锭只要十两,一共也有靠近四亿两的巨款。
[4]《明清史料》丙篇,皇太极谕诸将士:“尔诸将士临阵,各自奋勇前去,何必争夺衣物?纵得些粉碎衣物,尚不能资一年之用。尔将士如果奋勇直前,仇敌力不能支,非与我国媾和,必是败于我们。当时穿吃天然长远,早早解盔卸甲,共享承平,岂不美哉?”
杭州人在江南固然有“杭铁头”之称,但是那是与脾气温和的姑苏人“苏空头”相对而言,很少去从戎兵戈的。明末浙江兵赫赫驰名,但戚继光带领来安定倭寇、守御北边,厥后在戚身后又去抗日援朝的浙江兵,都是浙东义乌一带的人。宋朝名将宗泽也是义乌人。杭州是在浙西,普通人比较文弱。
仇敌提出战役建议,是不是能够接管,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该当按照如许的原则来加以考虑:仇敌的和议是不是一种诡计手腕,目标在全部灭亡我们?还是仇敌因经济、政治、军事、或社会的启事此确有战役诚意?
回绝和满清缔和,是崇祯平生最大的笨拙。他初即位时断根魏忠贤逆党,措置得非常夺目,因而臣下大捧他为“英主”。他今后就飘飘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以为“英主”决不能和背叛的“建州卫”让步。在明朝君臣的看法中,“建州卫”始终是中国天子部属一个小官的领地,天子决不能跟小官谈和。至于使得天下亿万群众活不下去,那是另一回事,天子的庄严不能有涓滴侵害。
对峙政治原则,本来不错。但是政治原则是要以精确的战略来贯彻的。完整忽视详细的实际环境,把国度与群众的存亡存亡置之不顾,和“贤明”两字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更精确的描述词是“昏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