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第2页/共3页]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似筛。
因而成果可想而知,“情虽不厌住不得,傍晚返来车马疲”。应当说“车马”是虚写,“疲”才是实写。这两句点出了情与理之间的冲突,把内心的抵触外化了。为甚么用“不厌”而不消“爱好”或“不舍”?李白在宣城作过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这两首诗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味道两样,不同全在两人观景时表情分歧。李白面对敬亭山,会产生一种六合之间,唯我独存的幻觉,而梅尧臣是绝对不会有的。
据《至德县志》记录: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年~1038年)任建德县令,居官廉洁洁直。去官后,群众怀想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前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钦慕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重修,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布局,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修建,面筒形玄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风景恼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好读书,16岁乡试未取以后,因为家庭有力供他持续攻读再考,就跟从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称于当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持续担负主簿职务。在蝉联三县主簿以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以后,曾胸怀弘愿,抱有弘远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发愤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但是他却没有碰到圣君。
情虽不厌住不得,傍晚返来车马疲。
春还不到最浓处。蒲草还只短短地长出一截,细绒绒的,很划一,像被人剪过普通;沙岸颠末河水的无数次冲刷,像筛过似的,很干净。天然的造化恰好很决计,很砥砺。一“剪”一“筛”仿佛在成心提示本身是糊口在大家间。身为凡夫俗子,是极难超凡脱俗的。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墨客。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暮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窜改,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夸大《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浮泛的诗风。在艺术上,重视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性,倡导“平平”的艺术境地,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表现了这类造语平平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改革活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