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历史真相(二)[第2页/共3页]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乃至周、齐,战役相寻,年将三百。故割国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分歧,生人涂炭。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用登大位,岂关人力!故得拨乱归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以是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意亲览,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三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义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僚智力,万国欢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垂死,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养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朕本年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力,一时劳竭。如此之事,本非为身,止欲安养百姓,所乃至此。人生子孙,谁不爱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知无臣子之心,以是废黜。前人有言:“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若令勇、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此虽朕家事,理不包庇,前对文武侍卫,具已阐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表里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但国度事大,不成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俭仆,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局,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点窜,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而在隋末农夫大叛逆中,很多叛逆兵,都打出反隋灯号,但是却没有一个叛逆者给杨广安上弑父的罪名。如果杨广真的弑父了,那么这无疑是最有衬着力的一条罪行,但是却没人援引,这不奇特吗?独一略微沾点联络的是李密的《讨隋檄文》的第二条罪行。
再看另一个张衡,前文提到了他,他算得上是杨广的绝对亲信。遵循史乘记录,张衡是杨广派去直接节制杨坚的人,厥后杨广即位即位后,又被杨广所杀,临死之时说“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有人据此以为杨广是为了杀人灭口,而张衡的遗言也表示仿佛是因果报应,表示其弑杀杨坚。但是细心阐发,张衡之死已经是产生在大业八年,如果是为了杀人灭口,应当是尽快痛下杀手,不必比及八年以后吧。并且,在杨广即位以后,张衡便被委派去修建汾阳宫,在大业五年杨广临幸汾阳宫之时,乃至一度想要汲引重用张衡,而后又被派往修建江都宫。杨广即位以来,对张衡还是很信赖的,多次委派各种大型工程的扶植。而张衡被贬乃至被杀,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在修建江都宫的时候,有人告发残暴不仁的宫监,张衡把诉状直接递给了宫监,厥后告发人挟恨在心,又通盘奉告了来此查抄的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玄感因为与张衡有家仇,便在杨广面前诬告张衡,说张衡为死去的薛道衡感到不平。杨广气愤之余想处斩张衡,但没痛下杀手,直到张衡的小妾再次告发张衡对天子不满,这才招致杀祸。明显,张衡被杀,是另有启事,并非是杨广的杀人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