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兴佛教[第2页/共3页]
因为在亡陈以后,杨坚晓得南陈宗教权势在南陈腐地有着庞大的影响力与号令力,故曾下诏把江南的大部分佛塔寺庙毁掉。这里杨广把父皇杨坚下诏毁掉江南佛塔的任务推到兵变分子身上,其意便是表示在他镇守江南期间他将一改以往,庇护佛教。杨广固然信奉佛教,但是作为政治人物他需求的是操纵宗教收揽民气稳定战后不稳的江南,以是江南佛教界的头面人物智觊天然成了他要交友与拉拢的首要目标。
智觊(公元538―597年)俗姓陈,字德安,出身于“高宗茂绩哄传于谱史”的南朝门阀世家,18岁时因“家国殄丧”剃度削发,后投由北方南下且“名高嵩岳”的高僧慧思习禅,30岁时受师命往陈都建康“创宏禅法”,被陈宣帝尊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陈太建七年(575年),智觊往会稽露台山,创建了露台教团,十年后的至德二年(584年)才被陈后主以重礼迎回建康,后主以宫廷“羊车孺子”相迎,“于大内起礼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恭敬”。杨广厥后作的《江都宫乐歌》有“果下金鞍跃紫骝”句,写的就是当时的景象,是证当时智的名誉之高。南但陈灭亡之际,“金陵讲席,扫土俱尽”,智觊“策杖荆湘,划迹云峰”,与杨广失之交臂,未得相见。
除了交友大师级别的佛教人物,杨广在江都新建立了四道场弘扬佛教。所谓道场,即佛教寺庙。江都四道场则除佛教的慧日、法云二道场外,还包含玄门的玉清、金洞二玄坛,均设在江都城内总管府新官邸四周。《续高僧传》卷一五《义解篇?论曰》:“自爰初晋邸即位,道场慧日、法云广陈释侣;玉清、金洞备引李宗”。四道场遍及收纳名僧高道,“追征四远,驰名释李,率来府供”。仅慧日道场招致的名僧就有智脱、洪哲、法澄、道庄、法轮、智矩、吉藏、慧觉、慧越、慧乘、法安、立品、法称等人。杨广称呼过于城内建慧日道场,延屈龙象,意在“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开皇九年(589年)十仲春十七日,受命坐镇江都的秦王杨俊起首向智觊致书,存问“道体何如”。开皇十年正月十六日杨坚又致书“敬问”。同年蒲月十九日,秦王杨俊再致书并“奉施沈香”,延请智觊前去江都。但智觊心存张望,直言拒曰:“虽欲相见,终恐缘差。”杨广移镇江都后,也很快“遣令人往彼延屈”,给智觊送来《初迎书》:“希能轻举以沃虚襟,伫望来仪不乖眷意”。迎书自称“弟子杨广和南”,尊智觊为师,言辞非常诚心。杨广还命有司补葺禅众寺以供智觊暂住,而“愿健忘受施”,竭诚尽敬迎智觊来江都。
智觊仍求遁藏,他“初陈寡德”,辞不敢当,“次让名僧”,推委不赴,“后举同窗”,以别人自代。杨广则再三恳请,执弟子礼甚恭,智“三辞不免”,最后终究勉强承诺前去江都。行前,智觊“仍求四愿”,即提出了四项前提前提。其一为“愿勿以禅法见期”,即请杨广不要希冀太高,不要希冀传授禅法;其二称“虽欲自慎,终恐刚正忤人,愿不责其端方”,答应保有本身独立的本性品德;“三微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范应要去就,……若通法愿许为法,勿嫌轻重”这是为本身传佛法而不阿世敬请谅解;四曰:“三十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若丘壑念起,愿放其饮啄以卒残生”这干脆就是声明本身此去应有来去自在。“四愿”言辞柔中有刚,表白智觊对隋朝或者说对杨广游移张望,力求在政治上保持必然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