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又担重任[第1页/共3页]
因为厥后被立为太子的杨广担当皇位并且亡国身故,乃至厥后很多人会以为杨坚易储一事大错特错了,以为这是大隋亡国的本源。前人也如许想,就像李世民说:“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民,使父子道灭,逆乱之源,自此开矣。”但是这类主观的观点是对的吗?
开皇十九年(599年)十月,杨坚册封来朝的突利可汗染干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这一封号的含义是“意智健”。当时已有1万多名突厥人归附启民可汗。杨坚命长孙晟带领5万人,在朔州(今山西省朔县)筑大利城给启民等居住。因安义公主已死,杨坚又将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为妻。有隋朝的支撑,归降启民的突厥人越来越多,但是,都蓝可汗不竭扰乱启民,使他不得安宁。为此,杨坚让启民可汗率部南渡黄河,在夏州和胜州之间放牧畜群。并在河套地区黄河南面400里处,自东至西发掘一道长堑,两端与黄河连接,以河与堑作为防备工事,庇护启民的部落。启民可汗对此上表谢恩称:“臣既蒙直立,复改官名,昔日奸心,今悉撤除,奉事至尊,不敢违法”。
开皇十八年(598年)杨坚下诏蜀王杨秀出灵州道进击突厥。开皇十九年(599年),染干可汗又向长孙晟陈述,都蓝可汗正在制作攻城的战具,并将打击大同城。杨坚接到长孙晟传来的动静后,调派汉王杨谅为元帅,六名总管分道出塞讨伐都蓝可汗。
开皇十九年(599年)十仲春,都蓝可汗在内斗中被部下杀死,部众别离投降达头与启名可汗。权势大涨的达头可汗自主为步迦可汗,力求兼并**汗国。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达头大范围侵犯隋边疆,局势一度严峻。
大战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杨广又被父皇杨坚的一纸圣旨从最火线调回了长安,等候他的是新的任务、新的汗青任务。
这场大战胜利后,作为统帅的杨广在大隋王朝皇子当中名声那是一个劲的飙升,前后有“北御突厥,南平陈国,武功江南,武破达头”等功劳,成为了大隋帝国最为超卓与优良的皇子。固然在很多的汗青记录中不管杨广在北对突厥、平镇江南过程中都没有详细的记录,并对杨广在统统一些切身插手的大事件中成心偶然的忽视他的影响力。像对于开皇二十年以一杨广为统帅北破达头的事件中,就是一笔带过。对于杨广的阐扬的感化底子没有提及,或者有的干脆以为这场战役杨广只是担负挂名的统帅,说杨广的感化几近为零。想想作为皇子的晋王杨广已经30多岁了,不是小孩了,带兵的感化会是零吗?再想想杨广的弟弟起初的行军元帅汉王杨谅都能阐扬感化――没有亲临火线导致当时突利可汗差点被杀,杨广会是一个挂名的统帅吗?
在这时,杨坚再一次想到了本身最优先的儿子杨广,因而他下诏调在江南为帝国镇守了十年的杨广回朝前去帝国最需求他的处所。从江南返来的晋王杨广和杨素西出灵武道,汉王杨谅和史万岁东出马邑(治今山西省朔县)道,两路都受杨广节制。西路军用长孙晟之计,在河水上游投毒,突厥军觉得天降“恶水”,吃惊撤退。东路军史万岁至大斤山,遇达头可汗雄师。达头传闻来将是当年(583年)在高越原驰斩突厥懦夫的“敦煌守兵”史万岁,惧敌而退,被史万岁追击数百里,丧失惨痛。达头又派其侄打击启民可汗,杨坚派兵帮忙启民戍守,突厥军撤退。启民可汗染干上表感激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