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绍圣二年[第1页/共4页]
绍圣元年,这实在是个值得载入史册的年份。只因这一年,趁着朝廷平灭夏国的东风,自元祐六年便由政事堂定案,可却因为各种启事始终没有推行处所的吏治鼎新终究在陕西、甘肃两路率先启动。并胜利地在将来的十年中走了一条“乡村包抄都会”的精确门路,终究鞭策全部大宋宦海的吏治改革。
这一回,向太后召他入宫,倒是为了蔡京。元祐九年,太皇太后过世,赵煦亲政,当年便想着要斥退旧党重立新党。哪知慕容复携灭国之功收官民之心,更将赵煦的运营碾压地粉碎。现在时隔两年,慕容复已然官居一品,上辅君王、下安黎庶。而新党的气势已被压抑地近乎燃烧,唯有章惇自强不息犹在《蒲城风雨》上搞风搞雨指责朝政。对于这些在野党的叽歪,慕容复向来不予理睬。只要在其混合视听的时候,由晁补之安排《汴京时报》出面打脸。慕容复原觉得蜀党已是一党独大独孤求败,却没想到向太后竟俄然想起了蔡京来。
“好了,你将这计划誊抄几份,给西军的章大人、种将军、折将军各发一份。他们老于军阵,对厢军的弊端比我们更清楚,能够参考他们的定见。以后,本官再上奏官家。”慕容复最后言道,“本官要进宫面圣,你可另有旁的事?”
宋时的冗官之盛可谓汗青留名。宋朝国土只要这么大,有实职的官员只占了十之三四,冗官与待官的进士却有十之六七。可这一回,不等糊口遭到影响的进士们个人抗议,朝廷便又发下了第二道圣旨。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恰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进士们挑肥拣瘦不忠不孝的无耻嘴脸,朝廷愈发体味到兢兢业业为朝廷做事的各级官吏的敬爱之处。为表扬他们的德行,朝廷决意调剂进步各级官吏的俸禄。
“军队不是用来防民的,防的是内奸。”慕容复又道,“只要天下承平,人丁天然会逐年增加。终有一日,大宋现有国土没法包容这很多百姓,当时便是军队建功的时候。”
慕容复有此承诺,向太后的面色终究和缓,只道:“哀家也是为了保全你!”
“有民,斯有土。”慕容复沉声道,“至于百姓之间闹出冲突,那才是一个高效而有力的官府的职责地点。”
“是百姓!”苏过为慕容复的答案吃了一惊,可转念一想却又是理所当然。
苏过仓猝点头。“叔党跟着师兄,学到了很多本领。”
慕容复抬目睹他一脸摆脱,终是忍不住笑道:“跟着我做事,真有这么大压力么?”
“这么说,你是绝然不肯了?”向太前面如寒霜。
可有情愿的,天然有不肯意的。剩下的那些官职该如何填满?这一回,吏部实在无计可施,只得以禄米相胁。不久朝廷便颁下圣旨,言道:身为官员预备役却死活不肯为官,委实不忠不孝有负朝廷宠遇之恩。既是如此,朝廷决意将统统无实职在身的进士每年所得禄米及免税报酬全数减半,以示惩戒。
慕容复低头望着地板,没有答话。
不谢!辅弼慕容复冷酷回道。
“慕容卿,官家毕竟是官家。”向太后又道,“官家既想起了蔡京……不过是个小人物,你便从了官家又如何呢?”
苏过点了点头,又问:“那么军队的感化是?”
回顾畴昔遐想将来,身处此中的各级官吏们大抵唯有一句话描述本身的感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在后代,更有无数在测验中扑街的汗青系及法学系门生痛彻心扉地表示:尼玛!
慕容复公然点头。“有官无民,比方巧妇治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