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绍圣二年[第1页/共4页]
绍圣元年,这实在是个值得载入史册的年份。只因这一年,趁着朝廷平灭夏国的东风,自元祐六年便由政事堂定案,可却因为各种启事始终没有推行处所的吏治鼎新终究在陕西、甘肃两路率先启动。并胜利地在将来的十年中走了一条“乡村包抄都会”的精确门路,终究鞭策全部大宋宦海的吏治改革。
事情结束了么?天然没有!那《水浒传》里排名第一的宋江江湖人称“及时雨”,夸的便是他仗义疏财。但是,一个小小的郓城县押司,俸禄鲜薄,又有老父在堂、娇妻待养,何来银钱急公好义救人危难?答案,天然是贪污纳贿。宋时吏员俸禄寒微,乃至于吏员贪污纳贿已成宦海潜法则。这些前去陕西、甘肃为官的前度吏员们收受贿赂已成风俗,现在有乌纱护体更是肆无顾忌,到任不过数月已闹出了很多官司。
“现在陕西、甘肃两地已然靖平,为何还要移民实边?何况各地民风分歧,各地移民不免与本地百姓闹出冲突来,这难道无事生非?”
如此风风雨雨,一场热烈接着一场热烈,真是叫人应接不暇。待统统灰尘落定,很多吏员官在陕西、甘肃两路做出成绩,“纪检”、“监察”又在陕西、甘肃站稳脚根,绍圣二年也已过半。陕西、甘肃两路因行政效力的进步而完整安稳了下来,朝廷已全面掌控局面。而宦国表里更传播着一条大家自危的小道动静:朝廷非常对劲“纪检”、“监察”两个事情小组在陕西、甘肃所做的统统,筹算如法炮制,再派事情小组逐级巡查处所。
这个题目明显早有精确答案,苏过马上脱口而出:“靖安处所、教养百姓、交通各地、劝农助商。”
宋时的冗官之盛可谓汗青留名。宋朝国土只要这么大,有实职的官员只占了十之三四,冗官与待官的进士却有十之六七。可这一回,不等糊口遭到影响的进士们个人抗议,朝廷便又发下了第二道圣旨。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恰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进士们挑肥拣瘦不忠不孝的无耻嘴脸,朝廷愈发体味到兢兢业业为朝廷做事的各级官吏的敬爱之处。为表扬他们的德行,朝廷决意调剂进步各级官吏的俸禄。
小人物?慕容复不由哑然发笑。如此一个把持朝政玩弄权谋二十年之久奸相,如果他也是小人物,那么谁才是大人物?过了一会,慕容复方缓缓答道:“这天下本是官家的天下,官家要用谁,微臣没有置喙的余地。只是朝廷自有法度,官家要启用蔡元长,须得先议功。”
“慕容卿,官家毕竟是官家。”向太后又道,“官家既想起了蔡京……不过是个小人物,你便从了官家又如何呢?”
十今后,百官大朝,赵煦在大庆殿内召见了高傲理国而来的使者。哪知不等这使者开口要求册封,礼部尚书胡宗愈便递上了大理国新帝段誉亲父、镇南王段正淳的血书奏章,历数大理国权相高升泰篡权、欺君、虐民等十条大罪,要求大宋朝廷尽快派下天兵征讨高氏解民倒悬。段氏阖族愿领大理国百姓归附大宋,今后为大宋一布衣百姓足以!
向太后低头望了一眼单膝跪地的慕容复,轻声道:“官家这两年老是郁郁不乐,性子愈发暴躁,身材也大不如前……慕容卿,当年升你为左相是哀家力主。现在哀家却不得不思疑,是不是做错了?”
很多进士们正等着看笑话,哪知政事堂先知先觉,不等弹劾奏章成气候,两个别离号为“纪检”、“监察”的事情小组已奔赴陕西、甘肃,清查本地官员的做派与事情实绩。这两个事情小组有朝廷诏令在手,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不过数月便杀得人头滚滚,又撸下了很多庸官懒官。因为入罪伏法的多数是吏员出身的官员,这“纪检”、“监察”虽杀气腾腾,可宦海上倒是个人失声,谁也不屑为吏员官出面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