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十三回上[第1页/共3页]
顾冲先娶一妻韦氏,不幸早逝,两人并无所出;后又娶范氏,亦是金陵大族出身,随他历任展转,伉俪搀扶,极是恩爱。可惜范氏所生一子未满周岁便染天花不治,妾室所出二子亦别离在三岁、五岁上短命。顾冲命里无子,亦是无可何如;止有三个女儿长成。现在长女、次女均已出阁,另有一个将满十岁的幼女养在身边。
谢楷进得屋内,便见范氏穿戴家常衣服,额上带了貂鼠昭君套,又围一条银鼠领子,端端方正坐在堂上,手中擎一个小小盖钟,正小口小口地吃茶。闻声脚步声响,昂首见着谢楷,这才忙丢开杯子,笑吟吟便要起家。谢楷慌得赶上两步,一面行下礼去,一面口中说道:“外甥见过舅母,给舅母存候。”
潘华将谢楷请到客堂上,亲身奉了好茶,这才向谢楷解释说本日正逢县学里每半月例行的诗会,家仆人顾冲往那厢里去了,现在止主母范氏在家。故而请谢楷先在厅上坐,一会儿内院里就会有讯息来请。
谢楷同章回相互道了别,就依着他指导,先抬眼,瞥见河对过老迈一座牌坊。便过了桥,到牌坊西转,见沿河岸一条巷陌,路面也不甚开阔,只是条石青白划一,非常的干净。巷口立一座四角小亭,亭中矗一块石碑,方顶螭额,碑上镌三个字“早科坊”——这般架式,却不是普通的地名了。谢楷虽一心寻亲,不能如平常游兴时宽怀徐行,到一地则究其竟,凡事皆细考原因由来;但他大师公子的出身,又曾几番游学,眼界见地既非普通,此时只望几眼、行两步,便知此处大不平常,竟是大有石头城乌衣巷气味风采。
谢楷乃是家中幺子嫡孙,自幼的金尊玉贵,平日里长辈垂怜宠溺犹恐不及,便是肄业游历在外,有父祖伯兄宦海上得力,一族的盛名下头自亦是大家趋奉,他那里就禁得住这个?一时脾气挑动起来,虽明知身份场合分歧,却也顾不得了,当时便口舌胶葛起来。
未几时,谢楷公然便瞥见有门楣上钤了“顾府”两个字。门底下坐了个老苍头,身上裹了夹袍,正笼了手晒太阳。谢楷心喜,忙两步上前,随口报了名号,就要入内。不想那苍头眼睛一翻,一撑手臂,顿时就将他拦住,一边问他要名帖信物表记来。
前文说到章回自南京明阳书院返家,拜长辈、亲骨肉、叙嫡亲,各种景象都已表白,此时不再赘述。但是各位看官可还记得,那一日章回章回登舟离岸,他那书院里同窗至好谢楷,驾了车直冲上船埠,不讨情由,定要与他一同到常州,也拜上家门里来?但是既到常州,却为着谢楷原有嫡亲的长辈居住在此,两人并未曾真正同业,只一辆车送到其寓所早科坊四周就行别过。章回自坐车往章府家里去,而这边谢楷倒是别了老友,一小我溜漫步达穿街过巷,往他母舅顾冲顾文凌家中去了。故而此回,就从这顾、谢两家人缘提及。
作者有话要说:那啥,看到有书评说汗青过程之类的……这篇最开首的那两章楔子内里,已经把我写这文的设法说得差未几了。以是,还感觉有不明白的,必然要再细心看两遍哈~~~
本来这“早科坊”是从南宋时得名,乃是状元霍端友之孙霍超龙十八岁上登进士第,理宗为其幼年有为,特令处所改其所居坊名为“早科”以示嘉奖。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读书、科举原是延陵民风,又得朝廷旌表,文风自是益淳。如此数百年传播,现在这一带所居,官宦朱门还在其次,头一等多的就是读书人家。人常言“腹有诗书”如何如何,实在蕴内形外,世上诸事莫不如此,寓所之流又如何能例外?因也无怪谢楷发觉非常。只是他虽发觉分歧,却也不甚在乎,一双眼只在各家流派上逡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