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第1页/共3页]
李睦就是想操纵这个期间这类背靠大海就是天险的惯性思惟,在徐州之畔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埋下一颗钉子,将来如果与曹操翻脸,这一支人马就是天降奇兵。而就算终究用不到,她筹办回到江东以后,在吴郡的江河入海口处建个商运港口出来,到时候商船收支,再即将他们策应返来。
“你水军当中有没有人能出海的?”晓得他行军赶时候,李睦一勒住马就直奔主题,“我想留一支人马从徐州往东出海,驻于比来的岛屿上,人数不消多,但要精于水战,体质健旺……”
李睦顶着火辣辣的日头,一身短打,头戴竹笠,还是被从竹条缝里漏下来的阳光照得睁不开眼,脸上火烫一片。
正在想要如何复书劝黄月英放心,就看到已过半百之年的张昭吃紧朝她走了过来。
但是最末端一句,倒是她族中欲与荆州庞氏联婚。
这最后的一句前后不着,就连李睦这等不通文理的人也看出高耸来,再看前文,说的是庞林之兄,却又不提其人之名,恰好将个全不相干的庞林点了出来。
如果孙绍能看到常日里老是松散敛容,沉稳得仿佛走路衣袖袍角都不抖一下的张子布还能暴露这类神采,定要惊奇地合不拢嘴。
周瑜正自细思,李睦说完了闲事,朝他点了点头,又拍了拍马颈颈侧,就筹办掉头归去了。
徐州东面对海,外洋有岛,此中另有与辽东四郡毗邻的三韩小国,作为大汉藩属,若非中原战乱,也是年年朝贡,以托庇护。
李睦这么一提,周瑜顺势想了想,也感觉确切可行。只不过他现在统领的水军战船固然要比曹操袁绍等长年在北地交战的军队精锐很多,但江河行舟到底吃水较浅,风波也与海上全不能比,若要真正出海,还真要细心考虑一番才好。
这省下来的人力物力,该能多做多少事啊!
李睦偏过甚,抿一抿唇,伸手将一起驰来被风吹乱的鬓发挂到耳后:“曹操狡猾,定下的盟约能不能作数都不好说,还是要多加防备……本身谨慎。”
李睦想出来的用太公六韬暗码一样一卷一横,一字一竖的表述,万一传信兵途中遇袭,军报落到旁人手里,或许还能有才干之士看出此中端倪。而换做用周瑜手书作为对比,这“军报”里的内容,除了他们两人以外,底子就不成能有第三人能看懂了。
等五千兵马浩浩大荡地撤回广陵,再渡江回到吴郡时,头顶烈阳如火,已是隆冬。
将李睦送回军中,与太史慈和高顺一同先从淮阴往南撤兵,周瑜则筹办再来回一趟寿春。但是才分开虎帐,就听到身后马蹄声响,倒是李睦从后追了上来。
若非这些功课在一线的劳动听民的聪明,李睦也只是纸上谈兵,半吊子一个。也恰是因为这一遍遍的实验,令这批盐的终究产量受了必然影响。不然野生添柴烧起来的火和夏季里无休无止的烈阳比拟,也不至于只差四成产量。
海中行船风险极大,这一支伏兵又不晓得要伏多久才气启用,以是,正如周瑜所说,若非家中无所牵挂又一心要出人头地,心志果断的人,还真没法胜任。
而李睦提出的晒盐法,实在她本来也只在宿世旅游时走过几个闻名盐田,仓促看过一眼罢了。归根结底,还是数百年来流行于江南之地的“盐税盐引”一词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没吃过猪肉,也算是听到过猪哼哼了。至于详细操纵,提及来,倒还是那些被她拉着在太阳底下一遍遍尝试的盐民想出来的。
不远处,一身墨客气的顾雍却没带帽笠,还学身边盐民的模样高高捋起衣袖,扎在臂肘之间,暴露来的皮肤和头脸一起被晒得通红,却还是一步一步地跟着盐民低头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