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第1页/共4页]
此行再回荆州,他们取水道行船,出太湖走溧水,一起往西沿江先到舒县周氏祖宅,最后再经陆路进入江夏,与雄师汇合。
而周瑜也要兵驻荆州,娶太史慈之妹为妇,早前三书六礼已是颤动六郡,此番亲身回吴郡成礼迎亲,也在常理当中。而李睦作为“新妇”,也是非归去嫁人不成的。
没有人将这两桩轰轰烈烈的婚事联络到一起,顶多有功德者等着看亲妹出嫁和重将取妇之间,“孙权”会呈现在那里罢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赋税是军队的底子,周瑜娶李睦为妻,无异于江东之军,今后粮草无忧。
赵云蒙张辽策应脱出曹军,心存感激,而张辽也敬他虎胆勇猛,忠义豪放,两人私交甚好。再加上赵云为人谦恭,从不恃艺凛人,疆场之上却身先士卒,奋勇抢先,很快就在本来还因李睦又是赠剑又是驻军的另眼相待而生出不平的大兵们中结下一片好分缘。
这两年来,各地兵荒马乱,天灾天灾,流民穷兵,而江东六郡却风平浪静,本来与中原富庶全不成比的地区反倒在收成锐减的旱年里,家家都有存粮安然过冬。李睦一条盐路,省了人力,却也免了大部分赋税,不知为多少人开辟了活路。
周瑜见状也下顿时前,朗声笑道:“诸位放心,得妻若此,是瑜之幸也,有生之年,断不敢相负。”
将军务交托给张辽,赵云也不记得本身一共许下了多少坛酒,多少场比试,单骑快马赶往吴郡。
军器背后就是军权,一张薄锦盐引又牵着无数赋税,这两手抓住了,待荆州情势稍定,江东的世族也便能够动一动了。
一众回礼中,李睦与周瑜一同回身登船,前军鼓号开路,甘宁领军护从,战船扬帆,劈波斩浪就像远处驶去。船行荡起的涟纹轻波,一如船头那女子身上的裙裾飞扬。
正在武陵郡新修城池的刘备带着张飞亲身前来道贺。将的卢马作为贺礼送给了周瑜,又别的备下古锭刀给孙芷,也一同送了来。
此番南征,他原就仓猝。兵马不及休整,赋税未曾筹办,比年交战,民力怠倦,朝中很有些反对的声音,就连荀彧也不太附和。
李睦长眉淡扫,若远山之黛,少了些许豪气,添了多少娇媚。菱唇点脂,额贴花黄,云鬓摇摇,发钗坠坠,星眸委宛,两颊融融,在一袭广大的嫁衣映托下更添艳色。听到周瑜的脚步声,一手扶钗,一手挽袖,回过甚来。
借着添妆的由头,李睦将城郊的匠所直接交给了孙芷。摆布都是孙氏后代,嫁的又是军中悍将,于情于理,都充足令那些畏战保身,成日只知背后谋事的文臣们咬牙顿脚,却又挑不出理来。
数十艘百石的战船就停在渡口,千石的中军大船则停靠再向外数里的水面上。船上扎了彩绸,打了周瑜和太史慈的将旗,顶风招展。
再加上盐场本就是用了她本身太史氏的名义,周瑜出人着力,外加孙绍开个口,才渐渐有了范围,她一嫁周瑜,也等因而将这盐场同军方绑到了一起。
周瑜听亲兵来报,立即会心肠一笑。刘备的船还没泊岸,就有标兵报到了他这里。问了然船只大小,他也就有了和李睦一样的筹算。只是明天日子特别,他这才成心让亲兵将古锭刀先送到李睦那边,借机问一问她的意义。
而李睦分开时吴郡时的一场万民送嫁更是脍炙人丁,洋洋歌颂。女中管仲,配领军之帅,不但顺理成章,更是具有一种特别的政治意义。
周瑜娶妇,孙氏嫁女,两桩大事放在同一时候,江东六郡张灯结彩,就连经历了一年多战役的荆州各地也被这欢乐的氛围所影响,一扫战后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