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火中取栗(为盟主“13点7分”加更)[第1页/共3页]
“他一死,会有更多人查。偏他们一查,只能看到如有若无的线索。”
李瑕道:“不是,是他用心找我费事。”
再到兴昌元年,官家册封忠王,立为皇子,虽为皇子而非太子,托神器之意已人尽皆知。同年,李墉罢官,为何?因其堂姐曾药害皇子,岂可为官?罢官还是轻的,忠王一旦继位,必杀他满门。
李墉自幼由李仁本扶养,目睹李家破亡,早已深恨荣王。再失了出息、大祸即在面前,遂从余杭迁至内城,投吴潜幕府,一心助吴潜行废储之事。厥后,吴潜出此毒计,让李墉谎称与黄氏有染、诬告忠王非荣王血脉。”
廖莹中眉头一动,神采奥妙起来。
“发明了吗?我们查此事太轻松。”
脑筋里俄然想到乔琚临死前说过的话,“你太盲信于刺杀了,迟早必有反噬……”
“不是秘案。”贾似道摇了点头,“是吴潜构陷,流言罢了。”
“更巧的是,谢方叔一心要置李瑕于死地。”
“为何杀孙应直?”
“以是你杀了孙应直,让我把你捉起来?”
“提刑司。”贾似道好整以闲地喝着茶,问道:“剩下的谍报呢?”
贾似道笑了笑,道:“可知你爹在哪?”
“无妨,这是他拜相的关头时候,他必须显得强势。”
贾似道指了指廖莹中手里的谍报,道:“看这里,嘉熙三年,李墉娶妻沈氏,赋诗十余首夸沈氏才貌双绝,彼时,临安行首刘苏苏倾慕他,自赎为妾,墉拒而不纳。行首尚且不纳,弄个婢女?
“连孙应直都死了,你如果忠王一系,能放过他吗?事关国本,你晓得彻夜有几人闻风而动?这场大火一旦烧起来,谁都不晓得要烧到多么境地。”
“只怕连李瑕本身,都不晓得这一场刺杀把事情搅到多大……李瑕,便如一只小蛐蛐。”
“阿郎,太像了,太像了。”
“我又如何晓得?”贾似道悠悠然道。
“我没杀孙应直。”李瑕道:“丁大全会为我作证,且洗清怀疑,为证明净,他还会死力让我去西南任县尉。”
“要构害忠王,只需李墉一张嘴,但要证明忠王就是荣王亲生,不管有多少证据,总有人忍不住起疑。”
“就这些?”
廖莹中眉头一挑,问道:“阿郎是想……将李墉攥在手里?”
“这般一说,连我也有了思疑。而李墉不现身,此事便不会有答案。没有答案,疑虑就不会消。”
“你打死孙四郎,是因为女人?”
“最妙的是,彻夜孙应直死了。”
说是会庇护李瑕,但这夜贾似道回到书房,对亲信幕僚廖莹中所说的,却并非如此。
“不错,官家要的宰相,是要能压住朝堂、不须官家烦神之人。若丁青皮压不住这事,他也当不了这左相……他还信赖你吗?”
“贾相能奉告我吗?”
“呵。”贾似道施施然道:“送个小娘子给你,你杀气这么重,阴阳调和一下,泻泻你的杀气。”
“为何?”
另有,李墉结婚时已搬出了李仁本家,为何与黄氏有染?真有染,李家怎能让黄氏随长女赔嫁?荣王府怎能够不查?
廖莹中道:“阿郎所言极是,此事清楚可见矣。”
“仅猜吴潜、李墉之动机便知。何况另有诸多左证,足证此事荒诞。”
贾似道顺手一泼,将茶水泼在李瑕脚下,骂道:“下不为例。”
“火愈大,将旁人烧死了,我才好火中取栗……”
“以李墉父子为筹马,把握忠王?”
“另有丁大全,对付不来。”
贾似道看了李瑕一会,道:“好,我信你是真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