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中华帝国】[第3页/共5页]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职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保持。西周初年修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因为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前后呈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借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结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因而出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数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竭地向东方扩大国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共同下,打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甚来攻取魏、楚的国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战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励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地盘还魏,迫使魏国起首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别的东方国度构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结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战略遭到波折。魏相惠施结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利,被摈除。魏惠王遭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张仪为魏相,想结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企图,是要魏国起首事秦,而让别的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服从张仪的定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撑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策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春秋战国时,因为战役的需求,马的数量增加。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根基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处置畜牧业出产的人很少。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马队,改车战为活动战,使赵国的军事气力大为加强。成为秦国向东生长的新停滞。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闵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结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看破了秦的诡计,奉劝齐闵王放弃帝号,策动合纵,汇合燕、韩、魏、赵等五*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结合政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乞降。而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打击和交际重压,保卫了赵的庄严和国土。
战国期间最有气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停止鼎新,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管理处所,生长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架空,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停止变法。淘汰冗官,拔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制止私门拜托,也日趋强大了起来。但楚国旧权势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魏惠王将都城迁至大梁,兜揽士人,生长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兼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发四周国度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停止鼎新,大力清算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安逃亡,经济敏捷生长。成为气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智囊,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今后。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度。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放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赐与土大夫的优厚俸禄和温馨的糊口报酬,让他们用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