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海商与盐商[第2页/共2页]
“周奎是姑苏府姑苏人,固然在金陵也有别院,不过他现在还在姑苏老宅那边居住。估计要到崇祯即位,他才会搬去都城居住。
当然,此中另有南北之争,这个题目在朱元璋那一代开端就存在。
第二天,他还没有分开金陵,反而在这里逛了起来。一方面要体味地形,绘制舆图,便利今后的行动。二则他也但愿进一步体味海商和盐商的环境。
“金陵本来是寸土寸金的处所,地价已经涨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李霄雷看着一座高门大院,“但是看看这些盐商的府邸,不但是在金陵当中,并且占空中积也是非常的宽广,看得出来是经历了好几次的扩建,不晓得拆迁,乃至暴力拆迁了多少户人家。”
“这实在也没甚么猎奇特的!”李霄雷对此并不感到惊奇,“如答应以进步盐的本钱,降落盐的数量。盐的数量本来就少,那么市场上的盐就存在不敷,代价天然就上去了。不晓得在那里看过,大明的盐价是清朝的十五倍,细心想想也不是没有事理。”
与盐商直接有干系的,当然是盐场。明面上的盐场实在就那么几个,按说徐光启已经发明了晒盐法,但李霄雷在几个盐场内里,看到他们仍然用掉队的煮盐法。
郑芝龙还在李旦麾下,起码还没有能够独立出来。以是要说海商,要么就是李家,要么就是刘家。早些时候另有颜家,不过跟着颜思齐归天,也就式微了下来。
内里甚么环境,当然不晓得,只晓得门房面露不愉,便晓得不能在这里待太久。
远处的盐场,不晓得何时俄然多出了几百个盐丁,仿佛在防备甚么,或者查探甚么。
毕竟魏忠贤在,东林党必定是要被打压下去。士人考科举,不过是出人头地。如果没了出息,那么对峙减税,对峙封海对他们有好处,毕竟这本身和他们就没有干系。
这需求打通很多枢纽,不然的话很轻易被查出来。盐商们不是第一天做这类事情,这意味着这条好处链,估计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前,就已经逐步构成。
“或许早晨能够过来查探一下,当真体味盐商的环境。”李霄雷嘀咕道。
“盐商胆敢豢养那么多的盐丁,意味着他们的确是放肆放肆。关头是从这个环境看来,他们对本身的地盘,更是非常的看紧。
就在刚才,我看到他们卸下的货色内里,有很多来自倭国的货色,要说这是沿岸贸易的货色,我是说甚么都不信的。我乃至思疑,这些蜈蚣船只是中转,真正的海运船埠,应当在某个不着名的处所,海商应当是先在那边卸货,然后才用蜈蚣船运输到金陵船埠。就是不晓得,是李旦的船队,还是刘香的船队。”李霄雷一边走一边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