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双更(上)[第2页/共3页]
戴家短兵峨嵋刺,井字八角步法奇;
5、猛虎扑羊(进步平扎)
时,右手持刺从左腋下向左边平扎,左手停于右腮处,头扭向左边平视刺尖。
右脚向前寸步,随之展身,左脚向前过步迈进一步呈虎步,同时,右手持刺向前平扎。左手护于右手腕处(图11)。
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
2用法
右脚向左边方摆步,丹田背工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手心朝上向左下方劈扎,左手护于右手腕(图33)。
9、轳辘斜肩(右摆步砍)
峨嵋刺,无中环,直接握在中部利用
27、喜鹊穿枝(寸步上翻)
8、虹铃暗法(左寸步劈)
23江水排岸(拗步摸押扎)
左脚向左火线退一步,右脚抬起置于左膝内侧,带车轮形像呈左独立步束身,同时,右手持向左边绞甩(图12)。
歌诀曰:
右脚向右边方寸步,丹田背工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剌手腕翻转,手心向下向右下方砍扎。
此械普通形状长约一尺(是非也可因人而异),两端细而扁平呈菱形尖刀锐刺。形如枪头;另按照锻造情势的分歧,又可分为三棱峨嵋刺、六棱梅花峨嵋刺等;中间粗,正中有一圆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矫捷转动,钉串连一套指圆环。16、坐马观花(右坐马势绞下扎)
两脚并拢,身材天然站立,左手持刺,右手虚握拳,两手天然垂于身材两侧,目视火线。头顶天,足抓地,呼吸天然,心无所思,谓之无极,肃立半晌,两手在丹田处,缓缓合抱,两腿渐渐曲折,呈倒立圆活动,两手边垂边翻,两肘相夹,置于双腿膝部,收臀、裹胯、缩尾、丹田背工地出,含胸拔背天收,两肩下沉,头要微仰却要正,目视火线一点,做蹲猴势束身。随之两脚用力,身材渐渐直立,两手回抱丹田,下颌内收,头上顶,丹田翻滚下扣地收,挺胸竖脊天出展身。上动微停,右脚后退半步,随之重心移于右腿束身,左脚置于右脚前呈虚灵步,左手持刺手心外翻置于左腿内侧,右手手心朝里置于左肩处,目视火线。
编辑
收势
注:文中把手握峨嵋刺简称”手持刺”
戴氏情意峨嵋刺
简介:一种奇门兵器,本来公用于水战,又称分水峨嵋刺
12、金猴献势(蛇形柔进右砍扎)
右脚向右边方摆步,丹田背工束身随之展身,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手心向下向右下方砍。
歌诀
身材右转90度,右脚向前踩出呈虎步,右手持刺从左腋下向上再向下摸押至丹田处,随展身向前扎出抖劲,左手护于右手腕处。
步型稳定,双手持刺手腕翻转刺尖朝上,丹田抖劲,向上扎。于《清稗类钞》:“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演出的技击项目中有‘峨嵋针’,即今之峨嵋刺。”
古拳谱
古拳谱云:“斯器踩井字步法,大束大展的势法,轻灵的身法,练时以贯上
刀之用法贴敌身,棍之用法挪闪精。剑之用法劲快妙,三器合一显奇能。
戴氏情意峨嵋刺
6、乌龙摆尾(践步绞甩)
编辑
两脚以脚根为轴,右转180度呈右地盘步,右手持刺手腕翻转横裹,随身材下势束身向下摸扎。
7、顺水推舟(虎步推下扎)
历代仙剑能够利用此兵器角色:韩菱纱,唐雪见
右脚后退半步,随之重心移于右脚束身,左脚置于右脚前呈虚灵步,左手从右手中接刺,手心朝外置于左腿内侧,右手手心朝里置于左肩处(图86)。上动稍停,两脚并拢,两肘相夹,两手置于双腿膝部,收臀、裹胯、缩尾身型稳定(图87)。随之两脚用力蹬地,身材缓缓直立,两手天然垂于身材两侧,目视火线(图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