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计中计[第1页/共4页]
在箫传统的调称呼号上,不管箫的是非,还是调的凹凸,凡是六孔箫以第三孔作“1” ,八孔箫以第四孔作“1”,都称为“小工调”,凡是六孔箫的第六孔作“1”,八孔箫以第八孔作“1”都称为“正宫调”,凡是六孔箫以第四孔作“1”,八孔箫以第五孔作“1”,都称为“凡字调”,凡是六孔箫以第五孔作“1”,八孔箫以第七孔作“1”都称为“六字调”,凡是筒音作“1”,都称为“乙字调”, 凡是第一孔作“1”,都称为“上字调”,凡是第二孔作“1”,都称为“尺字调”。
(一)立式
玉屏箫:直径在1.05厘米摆布,比琴箫还要细,开前五后一六个音孔,常采取贵州玉屏产的黄色竹子制作,这类箫音量更小,箫外偶然雕龙刻凤,普通用于自娱或作为工艺品。
箫的吹奏技能,根基上和笛子不异,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活络度远不如笛,不宜吹奏花舌、垛音等表示富有特性的技能,而适于吹奏悠长、温馨、抒怀的曲调,表达清幽,高雅的感情。箫不但适于合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官方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处所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端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共同琵琶摹拟的鼓声,描画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景象,在全部乐曲中,箫声绵绵,流利抒怀。
玉屏箫笛
制作
箫,当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汉唐以来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很多吹奏排箫的形象。排箫的种类繁多。从管数(也称“彄数”)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从形制看编管整齐摆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从制作质料看,排箫除竹质外,另有骨质、石质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什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箫什物为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砥砺而成,距今约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明最早的什物,距今约3000年。
单管箫的管体普通呈圆柱形,凡是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节制分歧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排箫的称呼最后见于唐朝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
箫的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另有F调、C调等。6个音孔全闭时,筒音为(d1),通过超吹,音域由(d1~e3),有两个八度另一个大二度。箫的音色温和、高雅,高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性;中音区音色圆润、美好;高音区发音严峻。箫的音量较小,乐队用几支箫同时吹奏结果较佳。单用一支箫吹奏时,配器上要重视音量对比适度。
箫的发源有二说。一说,出自“籁”。《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晋·郭象注:“籁,箫也。”二说,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笔墨研讨·释龢言》:“龠字既象编管。”籥古字为籥龟。《集韵·平箫》:“箫,或作籥龟。整齐象凤之翼也。”
《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整齐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当今单管箫,称“洞箫”。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五个音孔,后背开有一个音孔。平列在管下端后背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上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它起着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感化,也可用此孔栓系箫穗为装潢。箫不设膜孔,专业吹奏的箫音孔增至八孔,并带有铜插口,可调度音高音低,便利于乐队的合奏。箫根据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专业水平分为:提高箫,专业箫和佳构箫。浅显箫用紫竹制成,非论节数,外漆树脂漆。对材质的要求低,合适于普通吹奏和练习用。专业箫选用层次较高的紫竹,制作工艺精美,适于音乐演出利用。佳构箫的选材极其讲究,对竹子的长相,老结度,竹子的发音,振动以及节数都有必然的讲究,此中九节箫更是箫中珍品,都为吹奏和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