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03. 翻着花样儿巩固政权[第3页/共10页]

他曾驰骋疆场,浴血奋战,为宋朝立下汗马功绩,可他既没有在兵刃飞矢中倒下,也没有血染疆场,马革裹尸。身为一名武将,却在同僚们猜忌、架空的打击毒害中死去,心中是多么委曲。

北宋不但收缴了处所的财权,还限定藩镇享有的贸易特权,严禁官员买卖货色,更不答应将经商当作第二职业,操纵官职之便赚取外快。因为“外州无守财”,朝廷便得以节制天下财务,导致宋朝的“天下支用,悉出于三司”。

文人跨马抡刀不可,种地不可,可他们会算计,搞经济扶植是刚强。短短几十年间,天下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农作物种类和产量也成倍增加,人丁也有所增加。

赵匡胤深知禁军统领的短长,以是他做了天子后起首就把这个职务给废了,变成了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就是把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的过程,总司令由一个变成了仨。他们仨都对天子卖力,但是你能率领军队,调兵却不归你,归枢密院。

宋太祖“收其精兵”的第一步是把军区大院一块儿长大的哥们儿都办了;第二步呢,就是把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对天子直接卖力;第三步是设立枢密院;第四步,实施更戍法;第五步,处所精干编入禁军,强干弱枝。

如许看来,宋朝掌管处所事件的带领是有两位,固然通判的职位稍稍低于处所官,但利用的权力一样,任何事情只要此中一名不承诺,那这事就没体例处理。试想,如果有一件告急的事情需求两位带领作出定夺,但两人定见相左,没法达成共鸣,如果再时不时地喊着“我是监州,皇上让我监督你”,这得迟误多少事情啊!

冗官冗兵效力低

藩镇盘据的根基肃除,保护了国度的同一安宁,无益于经济的生长。强干弱枝又把处所都给减弱了,以是除了清初特别的三藩之乱,宋朝今后确切没再产生过处所背叛中心的事儿,这个题目处理得很好。但官员冗滥,财务开支庞大,又是伴随而来的弊端。官员冗滥到甚么程度?前面说了,枢密使固然管军事,但是三省六部不能变成三省五部呀,兵部还是有的。三司使管财务,户部也还是在的。如此一来,兵部和枢密使、户部和三司使的机构就堆叠了嘛,堆叠就会产生扯皮呗。这事是你干还是我干,以是这效力反而低下。并且因为北宋朝廷宠遇士人,这帮大爷脾气大,普通人都不好弄他们,官员冗滥形成机构堆叠,还不好措置。

立国之初,赵匡胤在权力集合的同时,更遍及地接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通过科举轨制,不竭扩大政权的阶层根本。宋朝的科举“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以外,又有制科,有孺子举,而进士得报酬盛”。与强大一时的唐朝比拟,宋朝的科举取士具有范围大、轨制松散等特性。

祖训的第三条是不加田赋。当然这一点就没做好,如果不加田赋。皇上和文武百官吃啥?何况他们还得吃得好!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朝廷公布政令规定,每年各州赋税支出,除度支经费外,其他“悉辇送京师”。凡以“留州”、“留使”等项目截留的财物,一概上缴朝廷。跟着政权机构扶植的逐步完美,处所财权通过路一级的转运使、州一级的通判、县一级的主簿,终究统归中心。赵匡胤还派京官监督各地场务,场务就相称于现在的税务局,征收各种商税、专卖税。他们制定条禁,整齐文簿,将有关税收直采取入国度财务,税收与处所官再无干系。这些办法无异于釜底抽薪,将筹办养兵高傲的本钱都搜刮到朝廷的腰包里。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