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战国策》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7章 楚一(2)[第2页/共3页]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穣给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曰:‘如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近!’遂入大宫,负鸡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当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穣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穣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圭,田六百畛。蒙穣怒曰:‘穣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馀岂悉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当中,至今无冒。故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蒙穣是也。”

张仪相秦

“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搑方城以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结婚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成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敷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有人谓昭雎曰:“甚矣,楚王不察于争名者也。韩求相工陈籍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听,何故也?周:‘是列县畜我也。’今楚、万乘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仪曰: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且仪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欲为攻于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绝其交,内逐其谋臣。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用楚之众,故亦逐之,则楚众不消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见臣于王,请为王使齐交不断。齐交不断,仪闻之,其效鄢郢、汉中必缓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乃至不穣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如华不敷知之矣。”王曰:“不于大夫,无所闻之。”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脰决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觉得固。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丘山。法律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囊括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觉得大王之计过矣。

“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旬日而距抜关;抜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以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以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觉得大王之患也。且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有偏守新城,而住民苦矣。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且夫秦之以是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诡计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堪,通侯执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发兵袭秦,战于蓝田,又卻,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厥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