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原配嫡女》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62章 正文完结章[第1页/共4页]

在温宥娘的设法里,康熙都能十四亲政,固然面对的朝局不一样,阿蔓如果过几年继位,起码十六也得赶得上场子才行。

不然就算盛国公府现在以后再皇恩浩大,府中没有男丁,对一府女子的名声与安然也到底不好。

盛国公府尚且留住性命的几个女子,却也只比小公爷小不了多少,只再过几年便要出嫁。几个年幼的女眷在京中住着,到底也要一个男丁护着才行。

正式即位的天子天然需求如许的一把火,来彰显本身的权威。也只能算那些人家不利,也算是报应。毕竟这人间之事,都有因果。

温宥娘向来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她,也懒得计算那些人在阿蔓面前说她的好话。只别人说得再多,她只在阿蔓阐发阐发一番那人说这话的目标,也算是为阿蔓开开窍。

公子珣即位四年,朝政尽托于胡丞相之手,亦算得上腐败。科举两轮,选出的进士尽能所用,在庶族中的名声也渐好起来。

公子珣对本身的死,仿佛有着预感,只在之前便在朝廷大将今后的安排说了出来。

温宥娘手里一下子就多了三个门徒,一个也是教,四个也一样。反倒是孩子多了,能一起有个比较,相互弥补不敷,倒是大有好处。

张家四房里各房会如何挑选,温宥娘不筹算过问,但是也不是心中没有设法,“最好不过大房拿了世子位。”

不管是当太子还是今后当天子,只怕的不过于被人忽悠。这一忽悠,被忽悠走的,就是天下权益,贻害无穷。能趁早让阿蔓明白这些,对于今后在朝就更加无益。

虽朝臣对于温宥娘一介女流参政非常不满,但是因献出三粮莳植农书一事,先帝号称功在千秋,又因其夫君孟国公身为世家后辈却甘心居于工部掌稼穑,于官方名誉极高。是以温宥娘倒是稳铛铛的辅政之臣当着,不管东南西北方的那些酸意及不满。

谢氏,我终也站在这高楼之上。

温宥娘早就想过这个事儿,读书人家与勋贵,说到底还是当勋贵有个保障,起码一年下来的年俸不说,就算没有实权,却也能凭着一个爵位能在京中安身几十年。而读书人家,只要没一个出息的,被架空出都城就轻而易举。

当初公子珣与他们说,不想当作出有负恩典之事。就只在小公爷身上,都能看出来他的气度到底是要比昏君与先帝要强。

是以,公子珣对小公爷也算是放了很多重的心机。

等着小公爷结婚后有了子嗣,再把人放去边陲,当时盛国公府在边关的声望想来也能被兴国侯世子与陈敬分出几分来,也制止了盛国公在边关声望过胜而蒙受顾忌的运气。

凡是勋贵之家,没人不想爵位永固的。只张老伯爷府上三房嫡出,虽律法上能担当的是嫡长,但想着长房的仿佛想要走宦途,而二房三房加上在此事中着力最多的庶出四房,这世子位还真不好给。

温宥娘见得孟世子竟打这主张,只嘴角一抽,“你别说真的?”

“张家的爵位又得延可三代,也算是满足了张老伯爷这辈子的心愿了。只是封谁当世子,恐怕也有得争的时候。”孟世子对温宥娘说。

五六岁,恰是狗都嫌的年纪。加上薛九虽辞了少傅之职,但是却把本身儿子丢在京中当作是人质的嫡宗子。一个只会兵戈,半个文盲的小公爷。四个半大小子凑在一起,好不热烈。

温宥娘牵着阿蔓的手,站在摘星楼上,看向悠远的西南。

直隶乃是重城,与江州一道并称都城二关,且因运河绝顶,有很多外水可捞,也算是得用的位置。兴国侯世子在边关时与陈敬并行,只因两人道子相和,这几年倒也没起过抵触。现在调往直隶,也不算太差。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