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7章 注释[第1页/共3页]

[9]见《史记・曹相国世家》。

[24]见《汉书・东方朔传》。

[17]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食货志》及《文献通考》。

[14]见《汉书・霍光金日传》。

[21]遵循《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他们的官俸,都是“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

[22]请参看《周礼・考工记》、《晋书・李胤传》。

[8]司马光曾说,刘邦终究不立快意,是因为“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见《资治通鉴》卷十二。

[23]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8]见《汉书・外戚传》。

[10]请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8]本节阐述亦请参看吴晓波《浩大两千年》。

[15]以上数据见《史记・平准书》。

[17]见《史记・张释之冯唐传记》。

[5]卫青事见《史记・卫将军骠骑传记》、《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12]见《史记・平准书》。

[9]见《韩非子・扬权》。

[22]见《汉书・刑法志》。

[5]“君子谋道不谋食”,见《论语・卫灵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见《孟子・经心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见《论语・子张》。

[14]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18]见《汉书・霍光金日传》。

[4]见《史记・汲郑传记》。

[11]见苏轼《司马迁二大罪》。

[11]见《汉书・匈奴传》。

[3]见《史记・儒林传记》。

[16]郭解故事见《史记・游侠传记》。

[10]见《汉书・高帝纪》。

[5]见《史记・留侯世家》。

[1]见《汉书》之《昭帝纪》、《霍光金日传》。

[13]本段阐述亦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第二章

[17]见《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24]见《汉书・刑法志》。

[12]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本卷所言汉武帝事,除另有注释者外,均见《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武帝纪》。

[18]请参看《后汉书・苛吏传记・序》。

[4]酎金夺爵人数见《汉书・武帝纪》;推恩封侯人数见《文献通考》卷二六七。

[18]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10]见《史记・高祖本纪》。

[22]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23]西汉十一帝,有庙号者五人:高帝刘邦,庙号高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元帝刘,庙号高宗。

[20]张汤及其他苛吏故事无另注者均见《史记・苛吏传记》。

[26]见《史记・袁盎晁错传记》。

[19]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26]见《汉书・贾谊传》。

[14]见《韩非子・说疑》。

[23]于右任《汉武帝陵》。

[21]见《史记・平准书》。

[3]秦二世胡亥继位时二十岁,卒年二十四岁。

[29]请参看易中天《帝国的闭幕》。

[7]见《史记・吴王濞传记》。

[13]见《史记・苛吏传记》。

[24]见《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

[2]见《汉书・东方朔传》。

[20]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27]见《史记・大宛传记》。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