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注释[第1页/共3页]
[8]司马光曾说,刘邦终究不立快意,是因为“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见《资治通鉴》卷十二。
[6]《史记》等书述汉惠帝、吕太后故事多不成靠,早已由吕思勉先生指出,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23]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21]见《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12]见《汉书・武帝纪》、《史记・儒林传记》、《资治通鉴》卷十九。
[23]于右任《汉武帝陵》。
[1]本节所述张汤及其他苛吏事,如无另注,均见《史记・苛吏传记》。
[13]见《史记・苛吏传记》。
[2]西汉前几任天子顺次是:高帝刘邦,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但普通不将前后少帝计算在内。
[17]见《史记・平津侯主父传记》。
[15]以上数据见《史记・平准书》。
[22]请参看《周礼・考工记》、《晋书・李胤传》。
[9]见《史记・曹相国世家》。
[11]见《汉书・循吏传》。
[20]张汤及其他苛吏故事无另注者均见《史记・苛吏传记》。
[19]见《史记・孔子世家》。
[22]见《史记・外戚世家》。
[3]见《史记・儒林传记》。
[16]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第五章
[10]见台湾学者傅胜利《中国通史》引方壮猷说。
[28]见《汉书・爰盎晁错传》。
[7]见《史记・吴王濞传记》。
[21]遵循《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他们的官俸,都是“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
[16]见《汉书・西域传》。
[9]这三次战役的时候别离是元光六年(《史记》称在元光五年,此据《汉书》)、元朔元年和元朔六年。
[24]见《汉书・东方朔传》。
[3]见《汉书・外戚传》。
[2]见《汉书・东方朔传》。
[4]见《史记・汲郑传记》。
[8]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第二章
[20]见《盐铁论・刺复》。
[16]郭解故事见《史记・游侠传记》。
[16]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2]这十年是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共八次反击,数据见杜维运《中国通史》。
[8]见《汉书・董仲舒传》。
[21]高祖所封十王,荆王刘贾战死,故地改封吴王刘濞。赵王快意被毒死,其地改属吕禄。梁王刘恢被气死,其地改属吕产。淮阳王刘友被饿死,其地改属刘。燕王刘建病死,其地改属吕通。齐王刘肥病死,子襄继位。所余者,高祖四子代王刘恒,七子淮南王刘长,四弟楚王刘交,侄儿吴王刘濞。
[16]见《汉书・武帝纪》。
[13]本段阐述亦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17]见《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18]文学与吏道的说法,见《文献通考・推举考八》。
[3]主父偃故事见《史记・平津侯主父传记》。
[7]田生即云“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见《史记・荆燕世家》。
[11]关于刘章的设法,《史记・吕太后本纪》称“恐见诛”(惊骇遭到连累),《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则称“因立齐王为帝”。
[25]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