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礼坏乐崩[第5页/共11页]

对此,子产的态度是不争辩。他复书说:侨无能,不敢服从,也不敢不拜谢!

子产是郑国的政治家,名侨。因为是郑穆公的孙子,以是叫公孙侨。子产很早就表示出政治天赋。鲁襄公八年(前565),他的父亲、郑国司马子国伐蔡胜利,举国欢天喜地,只要子产不觉得然。子产说,一个小国,不修文德而治武功,没有比这更能招来大祸的了。蔡是楚国的附庸。我们打了蔡国,楚国必定要来打我们。到时候,我们能不顺服楚国吗?顺服了楚国,晋国就会来抨击,我们又打得过晋国吗?晋国和楚都城来伐郑,我们郑国能有安宁吗?

齐国本来也是蛮夷。他们的鼻祖姓姜,属于羌戎,是诸羌而非诸夏。齐国的受封之地,则在东夷,并且是殷商的老窝。姜太公到了这里,也没像周公的儿子伯禽到了鲁国那样,要“变其俗,革其礼”,反倒“因其俗,简其礼”,并且“互市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也就是说,姜太公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把西戎、东夷、殷商(工商)、姬周(农业)这些分歧的文明都连络起来,走上了奇特的生长门路。

但是公孙黑却不肯罢休,竟然闯进公孙楚家,筹办杀了公孙楚再抢人,成果被公孙楚用戈击伤。此案如在法治社会,一点都不难措置。公孙黑在理取闹,强入民宅,涉嫌杀人和强夺别人之妻,公孙楚则是合法防卫。但是遵循礼治原则,却只能判公孙楚败诉。因为公孙黑是上大夫,且年长为兄;公孙楚是下大夫,且年青为弟。是以子产将公孙楚摈除出境,算是保护了礼。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称霸;

意义不但是政治和军事的,更是文明的。我们晓得,作为春秋诸霸中独一的姬姓大国,晋人实际上是两周文明、中原正宗和传统文明的代表。吴国固然自称姬周以后,却实在可疑,因为谁也拿不出证据。相反,他们“断发文身,裸觉得饰”,倒是究竟。可见,就算吴人的先君太伯和仲雍是姬周,也早被蛮夷异化,是以“弃在海滨,不与姬通”。[11]

中国一词的最早文物证据,在何尊;最早文献证据,在《尚书》和《诗经》。何尊是周成王期间的青铜器。何尊所说的“中国”,指成周(洛阳)。《尚书》和《诗经》所说的“中国”,包含商,也包含周,还包含遵循周礼的中原各国。可见当时的“中国”一词,有三层意义:1、天下当中;2、文明程度最高的邦国和族群;3、传统文明地点地。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生长中的族群对先进文明的神驰,也了解了他们为甚么要自称姬周胄裔。那与其说是对本身汗青的太古影象,不如说是对中原文明的身份认同。一样,我们也能了解诸姬、诸夏、诸华为甚么会承认吴人的说法,那实在是对本身文明和文明的自傲和高傲。

无妨再看春秋诸霸。

叔向很敏感,他感到了伤害。

但是争霸战役把这个成见突破了。在黄河与长江的交响中,中原改革着蛮夷,蛮夷也影响着中原。最后,秦、楚、吴、越,包含被他们兼并和改革的其他蛮夷蛮夷,都插手到同一行列来。中国的范围扩大了,中原的步队也强大了。百川归海的成果,是文明的扩容,更是持续和推动。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