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8章 朝臣内讧[第2页/共3页]

藩镇盘据的同时,朝臣们在窝里斗。

的确,他是回不去了。

退朝后,文宗问身边人:宰相如许,像话吗?

另一派系的宰相郑覃(读如谈)当即亮出红牌:陛下不幸他,就让他挪动几百里。如果要汲引,臣申请让位!

郑覃却说:顶多让他做洪州司马。

没有证据表白,郑覃与寺人有甚么勾连。但朝臣的派系与寺人的帮派,则约莫确有干系。主战的世族系李吉甫一派在宪宗朝失势,就不但因为宪宗天子要停止藩镇,也因为寺人头子吐突承璀(读如崔)是鹰派。相反,当宪宗天子和吐突承璀死于非命,天子和寺人头子都换了人时,用兵就变成了裁军,掌权的也变成科举系的李宗闵和牛僧孺了。[187]

不成能再回长安的李德裕在崖州孤傲地走来走去,有次走到一座禅院,瞥见内壁挂着十几个葫芦。因而他问:方丈葫芦里卖的是甚么药?能够救救弟子么?

当晚,他与世长辞。[192]

有一次,宪宗天子问:派系斗争这么严峻,为甚么?

这话听起来仿佛在理,实际操纵却很困难。起码,我们没法辩白当时的两派,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乃至不能通过对无辜者的怜悯心来停止判定。因为在唐文宗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以后不久,两派的领甲士物都被打压架空出京,并且一贬再贬,罪名则都是莫须有。[181]

身边人说:是不像话,但郑覃他们也是一片忠心。[177]

斗争是狠恶的。从宪宗到宣宗的半个世纪中,除少数洁身自好或人微言轻者外,朝臣泾渭般地分为两大派系(当时的说法叫朋党),各自拉帮结伙,相互互不相让。如果牵涉到人事安排,更不吝在御前集会上脸红脖子粗。

如此看来,闹得沸沸扬扬,前后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派系斗争,实在无聊透顶。本来应当成为帝国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阶层,除了充当寺人的回声虫和从属品,便只能在结党营私和钩心斗角中阐扬聪明才干,成果不但扼杀人才,并且耗损国力。是以,当内哄终究结束时,能够窜改国度运气的内部力量已经荡然无存。衰弱衰朽的王朝乃至没有力量为本身挖一个宅兆,只能依托外来力量合上棺盖。[193]

换句话说,世族系是鹰派,科举系是鸽派。

停止品德攻讦就更没有需求。究竟上,不管人们是喜好还是不喜好,都得承认寺人是长安官场的构成部分。一个顺理成章和无庸置疑的结论是:官员如果不跟寺人停止遍及的打仗,达成某种幕后的和解默契,就将一事无成。[189]

君子小人论,能够休矣!

文宗也说:给个刺史还是能够的。

宰相李绛答复说:因为历朝历代的帝王,最悔恨的就是派系斗争。是以,小人要进犯君子,就说他们搞派系。派系这东西,提及来可爱,查起来没影,最便操纵来整人。何况君子和君子,本来就同声呼应,同气相求。莫非必然要让君子和小人轻易在一起,才叫没有派系吗?[179]

比如开成三年(838)正月的某日。

而后没过量久,因为内廷的寺人不再产生抵触,也不再与外朝的大臣别离勾连,朝中派系也在宣宗归天以后自行崩溃烟消云散。只不过,当时离亡国已经不算太远。

但,朝臣分为两派倒是究竟。比如李绛,就跟另一名宰相李吉甫是死仇家。吉甫主张甚么,他就反对甚么。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跟李宗闵、牛僧孺又是死仇家。前面所说郑覃要打压的阿谁被贬官员,就是李宗闵。以是,中晚唐的派系斗争,便又叫“二李党争”或“牛李党争”。[183]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