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唐时花[第2页/共3页]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但是牡丹,真的是唐时花。
良辰美景,承平乱世,莫过如此。
――李白《清平调*其一》
是的,凡是看过成片牡丹的人,都会被那种澎湃彭湃的美感佩服。一盆或是一枝,也似是流落官方的女子,带着天生的繁华。而牡丹偏又那么官方,风俗画中有它,乡间的陪嫁,都是它。
人间花草千百种,如同感情千百种,没有谁能够相互代替。你写不了我的诗,我也做不了你的梦。比方芍药与牡丹类似,又同属一科,但仍然不成堆叠。乍一看,牡丹和芍药还真是难分,但细心来看,还是分歧的。牡丹的花瓣,更靠近绢状的本质,花冠离叶片近,贴枝而开。芍药花瓣上则有油光质的表层,花枝如草茎,高而招展,软而滑嫩。牡丹花枝是遒劲的,衰老的,像被火烧过一样,而芍药,如何能叫枝呢,如何能叫骨呢,如何能叫花树呢,那顶多就是茎,再细一些,就成了蔓了。
其一咏的是妃子,其二咏的是牡丹,其三则是合而咏之。以虚处着笔,刻其风骨。绘其神采,待落到实处时,又刚好回应其一,读来旖旎流芳,花光迷离,满口生香,太白真是仙才也。唐玄宗与杨贵妃看后,皆是欢乐赞叹得很。随即命李龟年与梨园后辈谱出新声,奏笛,伐鼓,琵琶,吹栗,牙板,合唱,入耳即醉,入心即化,又回味无穷,如临瑶池,公然好听至极。
时候再回溯到一年前,也就是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带着半生的游历与满襟的抱负,由人举荐来到长安。相传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慕他才调,竟“降辇步迎”,又“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当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件时,李白亦成竹在心,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美,当即就让李白供奉翰林院,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天子摆布。凡有筵会郊游,必命李白侍从,赋诗纪实,以绚丽笔墨传播万载。
因为,这本就是俗世。
解释东风无穷恨,沉香亭北倚雕栏。
亦有人不喜牡丹。不喜就是不喜,如何来看,入了眼,都是俗气。可我仍然喜好。在一首唐诗的故事里,嗅着隔空隔世的牡丹香入眠,我不想做风骚鬼,只愿梦里有花花草草由人恋,有大片的牡丹将光阴开贱,而我抱着一把尘凡中的繁华,本身深埋了,又深埋。
一日,唐玄宗携杨贵妃设席亭内,品酒,观花,赏心。乐工李龟年带着新选的梨园后辈,执了各自乐器,前来承应。一番叩拜以后,皆在一旁待命唱奏。不料玄宗却说:“且慢,本日对妃子,赏名花,焉用旧乐词?”随即令了乐工李龟年,带着他的玉花骢马,去寻李白进宫赋诗扫兴。
关于牡丹的花枝,另有一个传说。天授二年腊月月朔,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喝酒作诗,败兴醉笔写下圣旨:“明朝游上苑,敏捷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晨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大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灾害,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酷寒凛冽中矗立仍然,来年东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后得“焦骨”之称。
我母亲的陪嫁,蓝印花布上有牡丹,染成了靛蓝的老青色,好似有强行压抑的低眉顺目,那花瓣,一瓣一瓣都是宿世的模样。红色的被芯上亦是牡丹,大朵大朵的开,一个花苞也没有,喜庆洋洋的,睡在上面,如同旧时人物……珠光吐哺,画堂春好,人间的波折,磨难,欢乐,都像香息轻漾,幽然流转在眉间。心会平空丰腴起来,像一朵盛开的唐时花。开时无谓,败时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