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第3页/共4页]
说着,那黑妞又上来讲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场。这一段,闻中间人说,叫做“黑驴段”。听了去,不过是一个士子见一惊人,骑了一个黑驴走畴昔的故事。将描述那美人,先描述那黑驴如何如何好法,待铺叙到美人的好处,不过数语,这段书也就完了。其音节满是快板,越说越快。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王盘。”能够尽之。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赶不上听,他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人耳轮深处。这是他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了一筹了。
这时不过五点钟风景,算计王小玉应当另有一段。不知那一段又是如何好法,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化。(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劈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低相间,红的火红。白的乌黑,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内里,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断,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普通。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显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感觉比上头的一个千沸山还要都雅,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贩子。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恰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夕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高低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次日凌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蜇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划子,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止船出来,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亭子上悬了一副春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流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亭子中间虽有几间房屋,也没有甚么意义。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难堪的阿谁铁铉。先人敬他的忠义,所乃至本春秋时节,土人尚不竭的来此进香。
自从那日起,又过了几天,老残向管事的道:“现在气候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来岁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力。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大夫的报酬。老残略道一声“感谢”,也就支出箱笼,告别解缆上车去了。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肩舆垂垂拥堵。很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连续出去。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竭另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这一群人来了,相互号召,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寓谈阔论,谈笑自如。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买卖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模样:大师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边说闲话。因为人大多了,以是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内里出来一个女人,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非常干净。来到半桌前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弹起。这女人便立起家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铛铛的敲,与那弦子声音呼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拍。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此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统统歌曲调子俱出其下,觉得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