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章[第1页/共3页]
等局势垂垂失控,流民越聚越多,长孙老将军终究皱起眉头。
可他要拿下西夏,是想堂堂正正地拿。
姚鼎言揉了揉眉心。
赵崇昭如有所思:“我们的兵士,平时会做燕统领部下那些兵在西夏做的事吗?”
一把火当然烧不出这类局势,西夏现在的惨状有他们一份功绩。青苗法已经推行两年,第一年还算平顺,第二年西夏朝廷将青苗法归入“政绩考核目标”,很多处所官员脑筋一热,直接将青苗钱分摊入户。
这一次燕冲仍然随行归京,一回京,他立即入宫见赵崇昭。
他向赵崇昭禀报西夏这边的青苗法实施环境,也考虑过谢则安的处境。可他最后还是说了,他怕不说的话,赵崇昭还是会听姚鼎言的话!谢则安晓得他上禀的内容后找过他,对着他唉声感喟:“我就晓得燕大哥你是个良善人,要不然我借了你的钱这么多年不还,你早来催我了……”
姚清泽比他更气愤:“又是他!爹,我早说了,新法迟早会毁在他手里!他底子不信赖爹你做到――”
燕冲的奏疏早送返来了,赵崇昭看过,政事堂那边也看过。新法的各种弊端,在日趋式微的西夏浮出水面。
西夏小天子看着百姓脸上喜极而泣的神采,回到皇宫时抱着身边的人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在姚鼎言看来,新法确切不太完美,可如果不去履行的话永久都不成能让它完美起来。燕冲此次上书无疑是把西夏的式微都归咎于青苗法,真能一样吗?西夏那种局面,即便没有青苗法也撑不了多久。
大户们也愁啊,他们地儿多,摊到的青苗钱也多,借个小半年,得还官府三成利钱,这不是直接把手伸进他们荷包子里掏钱吗?
燕冲是武人,本来不该参与朝事,但燕冲和谢则安、赵崇昭的干系都不普通,他的话赵崇昭必定会记在内心。
凡是姚清泽能举出半个像样的人来,姚鼎言都会好好考虑。听到姚清泽一张口就是沈敬卿,姚鼎言懒得和他多说了。姚清泽和沈敬卿的mm在孝期内有了私交,本就已经让姚鼎言不喜了,再听姚清泽也不管是不是真合适,巴巴地把沈敬卿推上来,姚鼎言内心的绝望何止一点半点。
颠末大半个月的相处,“军民一家”的观点很快深切民气,好像东风般吹遍西夏大地,每小我看到大庆兵士都感觉格外亲热。
西夏的局势已经完整崩盘,西夏小天子誓发得再狠,也变不出粮食和钱。
没想到谢则安会这么快反戈相向。
谢则安面色沉郁,担忧起端王的安危来。
这是燕冲本身的意义。
谢则安当然支撑:“这件事能够与徐先生他们会商。”
如果谢则安真的和他是一心的,那事情无疑好办多了,可谢则安总有本身的设法……
光是放几把火,烧不成这模样。能让流民下定决计离乡背井,试图投奔相互厮杀了几十年的敌国,绝对不但是因为一把火。
沈存中、方宝定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他和谢则安之间各退一步的成果。这两小我出去以后公然不如何听话,幸亏他们才气不错,把市易法履行得很好,还趁热打铁地建议他把顺势推行开去。
赵崇昭点头定案:“那就让他们全都做起来!遇灾遇雪,他们必须去帮忙百姓!必须也做到军民一心!”
谢晖两个月前回了潼川守孝,长孙老将军来代替他的位置。长孙老将军是个粗人,脾气比燕冲更豪放。看到第一批流民堆积在关防外,长孙老将军还感觉挺痛快。没体例,他儿子死在这儿,看到西夏人过得不好他哪能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