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重点在辨版本[中秋快乐][第2页/共3页]
活字本,即用活字付梓出来的书。最早利用活字印书的是北宋庆积年间的布衣毕癉。当时他用的是泥活字。而后连续呈现多种材质的活字本古籍。元朝起首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县志》(已佚);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前后创建铜活字,清朝又呈现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说略》,咸丰七年上海呈现最早的铅活字本《六合丛谈》,开近当代铅字印刷之先河。活字本在古籍中所占份额极小,据质料记录,传播至今的古籍统共稀有万种,但此中有书目可稽考的活字本仅220种,明之前的活字本根基无什物存世。目前藏家所追逐的根基环绕着清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和清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武英殿“聚珍版”1773年起印刷,共用木活字25万多个,前后印了134种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共有1万卷,但只印了64套,这批铜活字就被烧毁,用去铸了铜钱。是以,存世之书愈显贵重。
石印本。石印技术是泊来品,它是由一种特别的药墨把笔墨写在纸上,待其微干将它移到石面上,再施油墨印书。这类体例在清末由欧洲传入,因为它省去了烦琐的雕版工艺,很快获得了遍及推行和应用,慢慢替代了雕版印刷术。石印本存世量极多,起初保藏古籍的人对其不屑一顾,但跟着时候的推移,人们发明用此法影印的前代古籍佚失后,这类石印本也成了珍品。是以,保藏石印本,要存眷那些用宋元善本、明清版画为底本的影印本,普通的石印写本无大的保藏投资代价。
套色刻本,又称套印本。这类刻本是在同一册页上,分次印上色彩分歧的笔墨和丹青。这类套色印刷技术最早呈现在元朝,至明万积年间生长成熟。当时呈现了以闵其亻及、凌蒙初为代表的套色印刷大师,刊刻了很多朱墨套印、三色、五色的套印本。这些套印本的代价,常常高于同期间墨本代价的数倍,向来是保藏界追逐的热点。其典范作品有明朝徽州程约莫滋兰堂的《程氏墨苑》,闵其亻及的《春秋左传》、明崇祯徽州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
原刻本,亦称祖本。也就是当代人所说的第一版,是一部书的原貌和“灵魂”,是后印本的泉源。原刻本问世,作者、出版者常常非常正视,精工细刻,纸墨也很讲究,印出的书版面整齐、笔迹明朗。别的,普通而言,原刻本印刷数量不会很大,以是古籍中的原刻本一向是有见地的藏家首选的藏品。判定一部古籍是否原刻本,凡是要从质料记录、书牌页出版者署名、书中的序言、跋语中的论述去综合判定,有多个序言的,要正视最后的序言,要重视后序是否被抽毁。别的,因为古籍雕版一经刻竣,便不会变动,以是还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数去比对。如清康熙年间编辑出版的《康熙字典》,此中的武英殿内府原刻本是清初的闻名善本,是历代藏家追逐的目标,但《康熙字典》在清中期、清末、直至民国,翻刻、翻印已不知其许,原刻本与后印本代价差异甚远,从博物馆所藏康熙内府宫装本得知,原刻雕版板框19.5×14厘米,8行12字,小字按双行计。按照这个尺寸与什物一比对,是否原刻本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