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一剑平天》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二十章 葵花洞 渡河难[第1页/共2页]

因蒙古正在筹办渡淮策动对南宋的第三次南侵,以是淮河北岸沿线,几近到处都有蒙古兵的身影,另有不竭的蒙古兵正从北面各地不竭集结而来。息县乃是处大县,以是集结的蒙古军队也甚多,城外营帐直排挤去了几百里地去。

蒙前人是平原上的狼兵,马背上的豪杰,可却不擅水战,会水的都没有多少,旱鸭子满地都是。而南宋军队则擅水战者众,淮河上整日都有宋军的战船游弋,以防被蒙军突袭渡河,时不时会给岸上堆积的蒙军放一通箭雨。而岸上的蒙军也只要射箭反击,别无它法。

两军目前都还没有大肆会战的迹象,蒙古的军队在不竭集结,而对岸的宋军也在不断地调兵遣将。淮河上战云密布,正在等候着血雨腥风的到来。

弄了个九阳洞后,尹治平隔日心血来潮,又寻了处山洞,落款为“葵花洞”,洞内刻下《九阳真经》的第二层心法。没前铺,没后续,就只是第二层独立成章,然后定名为《葵花宝典》,并且开篇明义,第一句就刻上“欲练神功,挥刀自宫”。天然前面又有一段胡编乱造的吹嘘之言,恶搞得不可。

固然这些蒙古兵武功差他太多,全没有一招之敌,但到底双拳难敌四手。几百小我,便是全不抵挡排着队给他杀,也得杀上好一阵儿。并且他毕竟是血肉之躯,体力不成能无穷无尽,内力也有耗尽之时。一旦体力、内力耗尽,没了力量,那可就玩完。

本来他从郾城附近,顺着大道而行,有马代步,不过3、五日就能赶到淮河北岸。可他现在这般尽走荒漠巷子,再又迷上几次路,直走了快半个月,方才走到淮河北岸。

他也没有进城,就于城外张望刺探动静。现在蒙军正筹办南侵,天然不会再放平凡人等过河。淮河北岸,沿岸统统的渡口都被蒙军抢占,统统的渡船也都被蒙军征用,还在不竭的砍树造筏,增加渡河船只,好能使雄师一次性多量量地过河。

可要问这南边、北方到底是从哪儿分开来的,从哪儿开端是南边,从哪儿开端又是北方,大多人便知其然不知其以是然了。实在南边与北刚恰是从淮河这里分别开来的,西延则加上秦岭山脉。

--------------------

尹治平接连察看了几日,只感觉现在要度过淮河甚难。不说蒙军这边把渡船全数汇集征用,并且沿岸要地都有蒙军扼守。他就是降服这两个难关,到得河中,恐怕淮河上游弋的宋军战船也不会把他当作友方,估计是先一通乱箭射来再说。

只不过他这般尽拣荒漠巷子而行,偶然还走得没了路,那不成制止地就是火食罕迹之处。在没有舆图,没有指南针,没有gps的环境下,还很少能找到人问路。尹治平也就不成制止地要迷上几次路,走了很多冤枉路。

他换乘了蒙古的军马,便不再走官驿大道,转走乡野小道。免得通衢上碰到蒙古的军队,徒惹费事。3、四十个,乃至5、六十个的蒙古兵,他天然都不在话下,拔剑顺手就给处理了。可一旦人数上百,乃至几百上千,当真把他围起来,那却也不妙。

心中这般想着,尹治平只好另觅地点过河,不在息县这一段死伤脑筋。

秦岭淮河这一线,恰是中华大地上南边与北方的地理分边界。而现在,也根基上是蒙古节制的北方与南宋节制的南边的边境分界。这并不止是偶合,而是这一条地理上的南北分边界,也恰好是能够凭之阻敌的一道天然樊篱,以是两国的军队便于此分开对峙,于这一线上争锋攻伐。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