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琉球国[第3页/共3页]
琉球群岛,处于本日本与台湾之间,在《隋书》中被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瑠求”。12世纪初,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别离呈现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国。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使臣杨载带着“即位建元诏”来到琉球群岛,奉告这里的国度本身即帝位的动静。
1873年,日本遣使来到中国。达到北京后,使臣来到总理衙门,拜见了大臣毛昶熙和董恂。在与这两位大臣的扳谈中,日本使臣谈起了“牡丹社事件”,扣问清廷是如何措置犯事的台湾岛民的,毛、董二人淡淡言道:“杀人者皆属‘生藩’,系化外之民,朝廷不予究查。”这句话让日本使臣抓住了把柄,“化外”的意义就是清当局有力统领的处所,既然清当局有力统领,那么日本就要代表琉球王国为死去的琉球人向那些“化外之人”讨回公道。
在与明朝建立朝贡干系上的来往中,琉球王国遍及接收了大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明服从,本国文明获得了很大晋升。15世纪下半叶,琉球王国产生了本土的音乐。受明朝影响,佛教于这时也流行起来,崇信佛教的皇宫贵族在王国各地制作寺院。这些寺庙的方向一概向西,以示倾慕明朝、慕义向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