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儒效[第1页/共4页]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揜迹于文武。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但是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成以少当也,不成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周公无天下矣;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埶挨次节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主枝之义,抑亦窜改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贤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贤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觉得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觉得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风雅之所觉得风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觉得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乡是者臧,倍是者亡;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何尝有也。
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猒兮其能悠长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照照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模糊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贤人矣。此其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贤人。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舆固马选矣,而不能乃至远,一日而千里,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矣,而不能射远中微,则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刁悍,则非大儒也。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贤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贤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本性也,积靡使然也。故交知谨注错,慎风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敷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正报酬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维此夫君,弗求弗迪;唯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苛虐。”此之谓也。
凡事行,无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无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开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贤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有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有害为巧;君子不知,有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宗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觉得名也。诗曰:“为鬼为蜮,则不成得,有腼脸孔,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