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提携天恩[第2页/共4页]
“不敢露面,尚未祭奠。”唐生鼻腔一酸,闭眼感喟道。
说到此处,李隆基仰目望向殿顶,眼中含泪,忆及侄子李光仲当年意气风发之时,不由慷慨以叹,居高临下道:“唐生,你可情愿?”
“节度副使?”唐生不敢信赖本身的耳朵,跪地解释道:“陛下,若论资质,唐生顶多是个伍长,昭武校尉不说,这节度副使,臣不敢受命。”
“姚州失守前,朕曾下诏,令西宁王带民弃城,退至黎州。你父王戍守边疆,近二十载,之以是宁死就义,不肯弃城,是怕一旦弃城而逃,民气丧乱,姚南夷汉稠浊,边疆籍民,一旦流入他国,这比失了几座城池还要可骇,吾侄不愧李唐子孙,忠烈之心,堪比日月。”
“有吴王镇守中军,节度副使是个虚职。唐生,你身兼节度副使,可参议军政,你要多听,多看,将军中要务呈奏于朕,别的,朕还封你巡官,也是想让你在吴王身边好好学习一番。”
高力士说罢,与李隆基一同望向苍穹绝顶,天有不测,那个能料,就算高居帝王之位,又能如何?李隆基堕入沉寂静思当中,昂首仰天,见乌云又起,一阵阴风带雨,将冰冷的碎雨吹向兴庆宫密不通风的夹墙。雨势渐大,完整不似春雨之势,兴庆宫内的石砖上浮起霜气,李隆基高力士君臣也消逝在反面季候的冷雨当中。
“唐生,不急。”李隆基分开皇位,走到唐生跟前,握着唐内行心,低头安抚道:“你到长安后,可曾祭过父母?”
李隆基倒没多想,习觉得常,既没有开口宽恕,脸上也半分无怒意,双手背后走出殿外,高力士站起家子,紧随厥后。
未时未至,长安城中已是灰尘乱窜,闷风卷起。兴庆宫外,乌云始终不散,大朵大朵如山大小的黑云连在一起,阴笼一片,阳光勉勉强强穿过几个拳头大笑的透明洞穴,却始终照不到宫城空中堆积的雨水。兴庆殿外,值守的御林军强手如森,殿门紧闭不开,已近一个时候,从外望去,殿内一片幽黑,天子李隆基与西宁王之子李孟德仍在密谈当中。
“臣领旨。”
“密探?”李隆基乾坤一笑,郎朗道:“朕夙来用人不疑,全权付之,吴王乃我三朝功劳,为将三十年来,东征西讨,战无不堪,朕坚信之。唐生,你与吴王同属皇室,吴王年长朕十八岁,本年六十有七,还能领兵几年?吴王今后,朕的江山交由谁来保卫?你若为坠马前卒,堆集军功,格式所限,充其量偏将之才,不成大器;你若师丛吴王,吴王必倾囊相授,二十年后,你必成我大唐一方统帅。”
“好!不愧是朕的唐生,如此胸怀,英果类我!”李隆基龙颜大悦,不顾帝王之尊,卷起龙袍,屈膝扶起唐生。君臣一老一少,对峙殿中,二人皆是百感交集。
李隆基长叹三声,双手平空搓碾着拇指指纹,转头对高力士说道:“吴王祎,西宁王仲,身为皇室,皆为忠勇,但有所分歧。仲静民以抚,有为而戍,十九年来,深得民气,名载一方,朕不忍孤负,是以破格卓拔唐生;祎乃军中柱石,声望矗立,又为朝廷立过赫赫军功,若无人从中调拨,朕何尝不想善始终焉?力士,你不胡涂,吴王与张说,九龄文臣走得靠近,若他们联手太子,文臣武将一齐向朕逼宫,到时候就算是朕,也无可何如。现在,朕调派唐生为副节度使,驻军东北,名为副使,实为警示,吴王若知朕的用心,自当有所收敛,授唐生治军兵法,断朝中朋党来往。”李隆基绕过躬身而侍的高力士,目光如剑,颚骨仰天说道:“他若不肯,朕也没法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