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之一个“优等生癌”晚期患者的自白[第1页/共4页]
诚恳说,她的留学申请以失利告终,给了我莫大的安抚。那段时候,我常和她窝在宿舍里嘻嘻哈哈地看《蜡笔小新》,从傍晚看到凌晨。现在回想起来,脑海中闪现的,倒是两个重伤的病号正抱着氧气瓶大口呼吸。
我们都来自浅显市民家庭,也都很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理。科举轨制是一项简朴卤莽、本钱昂贵的普惠性福利,以捐躯心智为代价,实现社会重新分层。作为既得好处者,最好保持沉默。
2010年底,我去欧洲出差,抽了一天时候去苏黎世见dora。她还是一个整天和财务报表打交道的人,但身上产生了某种明显的窜改:已婚、有身、茹素。更首要的是,她看着我的模样,那种略略皱着眉笑的眼神,清楚是一个清楚地看到糊口方向的人所独占的。
我开端去干一些遵循我以往的思惟形式和代价评判体系会被界定为“无用”的事,比方练习短跑,插手公益活动,另有花更多时候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我思疑,我此前30多年的时候一向追随的,不过是一种划一的错觉,而我却对那些生而为人真正划一的事物视而不见。
我常想:所谓芳华,就是每小我的头顶上都悬着一颗气球,说不准甚么时候就会收缩到爆炸。只不过别人的气球里装的是荷尔蒙,而劣等生的气球里却灌满了一种叫做“挫败感”的剧毒气体。
升入北大,游戏进入为特别玩家制定的hardcore形式。这些人并非都是些“高分低能”的家伙,但毫无疑问,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练习有素的竞技妙手——除了京沪地区,一个专业在一个省数十万考生中凡是只招收2人。以我为例,我做过的摹拟试卷、用过的参考书,厥后卖了90斤成品。
非论如何说,中文系的日子还是要比外系好过很多。我的朋友dora地点的国际金融专业是各省高考状元的集合营。第一名各科均匀成绩与最后一名只差6分摆布,中间排着四五十号人。阿谁只消在临考前一晚熬夜翻翻书就能拿第一的人,就是她。她是我们那年天下理科高考状元,创下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分记载。
也是在这一年,传统纸媒迎来最后的余晖,堕入风雨飘摇的地步,事迹大幅下滑,“报业寒冬论”尘嚣日上。我很快发明,出入音乐厅和美术馆、与权贵名流谈笑风生、每年领回一摞奖状那点虚无漂渺的优胜感,在狠恶缩水的人为单面前,沦为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但她毫不踌躇地回绝了“高考状元演讲团”之类的活动邀约,固然酬谢相称诱人——一次1000元,即是每月大门生糊口补助的20倍。
刚退学那会儿我常常做一个恶梦:迎新会上,前后摆布的人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对我说:你好,我是xx省的状元、榜眼、探花,叨教你是第几名?
那一天,利马特河泛着金波,从密密麻麻的修建、站台、广场中穿过,像扒开两旁垂挂的厚绒幕布一样,暴露远处那一线仿佛是静止的烟蓝色。
我们为甚么必必要胜利?拿甚么去衡量一小我的杰出?所谓“胜利”是不是就像王朔说的,不就挣点钱,被傻x们晓得吗?还是像dora所说的,是窜改一个社会的文明、糊口体例和代价观?
写到这里,我俄然发明,我的朋友们令我深深记念的,实在与她们的“优良”无关。有一年夏季,阿娟顶着北风走了十几里山路去镇上卖玉米。然后在长途电话亭前排了2个钟头的队,给我们几个室友挨个打电话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