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终南捷径 下[第4页/共10页]
苏轼又说道:“王介甫置审官院,分东、西,一主文一主武,以分枢密院之权,前几日有告急军情,说夏夷大肆犯塞,韩绛请赴边疆总领军事,其意欲留王介甫在朝中矣,公然厥后王介甫亦请御敌,终以韩绛赴西北。此真国度多事之秋矣。我苏轼一人荣辱,原不敷道,就怕在朝误了国度。”说罢连连感喟,石越尽管安抚。
“鄙人闻孔子曰:有教无类。未闻孔子以士农工商而有教与不教之别矣。且士者,本出于农也,故有耕读之家。工、商之间,亦一定无贤者,陶朱贾人也,傅说工人也,二者非为不贤。君觉得工商不得读书乎?觉得读书不成觉得工商乎?”石越悠然答道。
苏轼爽声笑道:“杂学便杂学,古之君子,于典范以外,骑射博物、天文算术之学,无所不通。身兼数家之学的,本日也一定没有。只是如子明这般博学,仿佛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又如此年青,真是所谓生而知之者。”苏轼有这等观点,实在并不奇特,古人因为成见,常常觉得当代的儒生连算术都不会,实在中国当代,便是到明清八股横行的期间,很多的儒生对于天文地理、算术植物以及占卜算卦,都是非常精通的,只是他们受“君子不器”的影响,大部分人不肯意以全数的精力去研讨这些,只是当作一种专业的涵养,这一点上,和石越的立意就大有分歧了。
〔作者按:《尚书》又称《书经》或《书》,在某种意义,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典册集,传闻保存了上古三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些政治质料,向来是中国的首要典范,儒家更是奉之为“五经”之一。因为秦始皇焚书,又历楚汉战乱,几近失传,到了西汉初年,才由当局派专人到一些仅存的《尚书》专家那边,由那些老先们背诵,专人誊写,清算成文,厥后被立为五经之一,因为是用西汉的笔墨写成的,以是叫《今文尚书》,《今文尚书》一向传播下来,都是西汉清算的版本。而所谓《古文尚书》,是西汉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在他自家的墙壁里发明的,因为用更陈腐的笔墨写成,以是叫《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版本,也是真的,因为《今文尚书》是清算出来的,以是实际上还不如《古文》全。但是因为各种启事,《古文尚书》厥后失传了,到了东晋才有人又献上一部《古文尚书》,这一版倒是假的了。东晋以来传播下来的,天然都是假的《古文尚书》。这是经学界驰名的一桩公案。――这一段先容请不要计入免费字数中。〕
石越爽声笑道:“不错,恰是要远行。这一步踏出,便再无转头之路,亦不知那边是个绝顶……”却听楚云儿早已漫声唱开:“……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让苏轼如此夸奖石越的几本书,被后代称为“石学”,也称为“杂学”,这几本书别离是《算术开端》、《多少开端》、《地理开端》、《逻辑开端》,这四本书加上厥后的《物理开端》、《化学开端》、《生物开端》,并称“石学七书”,连续在熙宁三年的六月份出版。
不过“石学七书”仍然在比较小的圈子里引发了重视,而大部分赞美的考语都是从这些小的圈子传播出来的。以是也有很多读书人明显看不太懂,也要买几本归去充充门面――当然,《地理开端》和《生物开端》、《逻辑开端》例外,不出石越所料,《地理开端》只要少数人识货,大部分当作外洋奇谈来看,真正的《山海经》宋朝版,对此石越只能苦笑;《生物开端》激发的成果则是诧异,我的心只是供用血液的?我们是用大脑思虑?这实在有点让人感觉不成思议,算了,当笑话听吧……《逻辑开端》在有学问的人眼里,“虽则不无事理,然亦名家之言矣,略胜前人,非正道之学”。这三本书是导致“石学七书”又称为“杂学”的首要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