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第2页/共2页]
苏敏的父亲,是个典范的旗人,整天遛鸟、斗蛐蛐、泡茶社,作为闲散宗室靠外务府的每月十五两银子的赋税度日,最后斗蛐蛐连那份赋税也输了出去。在苏敏十二岁的时候,卖光了产业后,终究死了。家里只剩下了在大栅栏的一处小四合院,苏敏的母亲和苏敏、苏诚兄弟和mm慧儿,苏敏上面另有个哥哥在十岁上得肚子疼死了,苏敏就成了“二爷”,不过“二爷”也是街边的走流伙夫对这个贫困孩子的一点尊称。
靠着五叔和李妈的帮衬,再加上妈妈在家里作些针线活,一家人还算吃得饱饭,但苏敏上宗学的笔墨银子就靠变卖一些家用物什,家里值钱的东西已经未几了,弟弟苏诚都九岁了,早该上宗学了,苏敏感觉本身应当帮家里挣点钱。可第一次就灰溜溜的被赶出来了。
苏敏俄然有些惊骇回家,仿佛有不能接受之重压在他的胸口,让他喘不过起来。他回过甚迎着风走了出去。
碰了壁的苏敏揣动手郁郁的往家走,快走到家门口,门俄然翻开了,一个五十岁高低的老妈子,拿着一把小扫把扫着门前的台阶,这是苏敏家挑选独一的下人李妈。她是苏敏的爷爷在街上捡来的,那年山东大旱,李妈一家来都城寻亲,哪知寻亲不遇,一家人在站在雪地里的屋檐下凄苦不堪,苏老爷一时怜悯就收留了他们。李妈作了苏敏父亲的嬷嬷,那年苏敏的父亲才十岁,李妈的男大家高马大又会些拳脚就作了护院。一家人经年累月忠心搀扶苏家,苏老爷就将一处旧屋赐给了他们,他们本来带来了一个女儿,到苏府后又生了个儿子叫李柱,比苏敏大四岁,人如其名,憨憨的但长得像孔庙里的大粱柱一样。苏敏的父亲归天后,李妈的男人也发痧死了,李妈干脆搬进了苏敏家,不但不要人为,还常常把李柱在朝阳门船埠作夫役挣的一些辛苦钱补助给苏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