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关键是钱[第1页/共3页]
杜受田听了非常欢畅,笑道:“行,有了你这话,算我没有看错你。”
杜受田有些不忿道:“你跟我说了这么多选官吏的弊端,就是为了劝我选几个主子官,堵他们的嘴么?”
苏敏笑道:“要揪这些捐纳官的小辫子轻易得很,恰好此次三省安定教匪,有一批不称职的官员我要以钦差的名义具名弹劾,此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捐纳官员,恰好给了捐纳官制鼎新的由头。”
苏敏道:“我此次到山东办差,问到老百姓田赋征收的事,百姓都说,征收赋税,不苦于正额,而苦于加派无穷。商贾说,不苦于税关,而苦于关外之关。”
看到杜受田没有了战略,苏敏趁机将本身早有的假想说了出来:“教员,门生有一条路,既不增加百姓承担,又能给朝廷增收,教员可传闻过我大清与外洋夷国的贸易中的关税。”苏敏晓得,清朝的关税在鸦片战役以后以百分之五的低关税著称,固然如此,到了前期的光绪年间,征收的关税总额仍然达到了三千五百万两之多。
杜受田道:“现在对于捐纳官员,朝廷已有限定,只是不得在吏部和礼部任职,官职最高也只到府道,要如何进一步限定才好?”
苏敏道:“教员刚才说了,捐纳轨制是朝廷为了补齐军需、赈灾、修河经费的不敷才实施的,如果限定了捐纳官任职的官缺,捐纳支出必定减少,如果在朝堂上有人以减少了朝廷支出为由反对时,不知教员如何对付。”
杜受田较着一顿,说道:“还未说与他晓得,只是想先找你来议议,我们拿个条陈出来。再报予四爷晓得。”
关税固然在道光年间已经是清朝大税种了,但数额不大,以是杜受田本来就没有将关税放在心上,他有些思疑的说道:“贸易之税,能有多少?”
杜受田摆摆手道:“朝廷官制的弊端,我早就萦怀于心,皇上把我简拔到明天这个位置,是皇恩浩大,如果我只顾官帽乌纱,对这些弊政不管不顾,今后定然悔恨本身毕生。”
苏敏却不在乎道:“门生为人做事只求问心无愧就够了,皇上毕竟会明白我的一片报国之心。论起报国,门生对教员最是佩服,您现在成了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稳稳铛铛的当几年承平官,过几年进大学士,进军机是十拿九稳的事。您却放着清福不享,一心为了朝廷,胸怀社稷,不顾阻力重重,克意鼎新官制,还我大清一个清平政治。”
杜受田不在乎道:“靠卖官鬻爵得来的财帛保持朝政开支,无疑是饮鸩止渴,此论不值一驳。”
苏敏道:“教员可记得,道光十五年门生曾在户部挂名主事,当时就特别重视过关税的征收。我大清与外夷贸易来往,只集合于广州一处港口,征税假手于行商,行商是颠末朝廷特许的处置对外贸易的把持贩子,他们操纵各种借口从关税中取利,还大肆私运回避关税。朝廷税收被奸商把持,一面是朝廷没有剿匪、赈灾、修河的银子,一面是不竭流失的关税。门生曾算过,如果朝廷能在这上面下点工夫,就算是完整拔除了捐纳轨制,朝廷的税收也会只增不减。”
一番话说得苏敏心头一热,站起家来,对着杜受田作了个长揖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员高风亮节门生为之心折,这条路不管多么艰苦,门生都筹算陪着您走下去了。”
“是,门生觉得,鼎新官制应先易后难。二者比拟。包衣入仕的受益者是朝中的贵戚和满洲官员,要动他们何其难也;捐纳的受益者,都是乡间的大族士子,动了他们的好处阻力要相对小很多,再说并不是要一下将捐纳的路堵死,我们一步步的来,先把捐纳官员的任职范围缩小,这点但是有很多走正路官员拥戴的,教员随便找个言官提出来,天然有人跟着拥戴,到时构成言论,皇上定当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