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蒙古象棋[第1页/共5页]
棋子和行棋
蒙古象棋是蒙古当代社会风行的一个棋种,世代相传,迄今长盛不衰。蒙语称象棋为“沙塔拉”,亦写“喜塔尔”。为辨别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故汉语称蒙古象棋。传说成吉思汗纵横欧亚期间,蒙古象棋已在蒙古族群众当中流行。
蒙古象棋的棋盘和国际象棋的棋盘一样,也是一个正方形的棋盘,由色彩一深一浅、瓜代摆列的八格共六十四个小方格构成。棋盘每边有八个小方格。淡色的称白格,深色的称黑格。蒙古象棋的棋子也分为两种色彩,淡色的称白子,深色的称黑子,一共三十二个,两边各执十六个棋子(以下棋子称呼对应国际象棋),即每方都有一王、一后、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卒子。棋子取木雕立体外型。这些都是“沙特拉滋”的原制。
蒙古象棋是天下上最陈腐的博弈游戏之一[1]。早在北方草原契丹王朝期间就有玩喜塔尔(蒙古象棋)游戏的记录。不过,棋子和着法比现在的蒙古象棋简朴一些。明朝永乐年间的《芝仙集》有关蒙古象棋的记录表白,当代蒙古象棋的走法早在14世纪末已定型。这比当代国际象棋的定型还要早100多年。在成吉思汗西征后的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这类棋艺就先于欧洲而传到草原了。它是跟着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延长,颠末波斯在蒙古族中风行起来的。蒙古象棋直到清朝《口北三厅志》转引明人的《艺仙集》先容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极其法则,才开端为世人所谛视。普通以为,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同出一源。由古印度的四人棋戏“恰图兰卡”演变而来,据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汗青。此棋于七世纪传入阿拉伯,改定新名为“沙特拉滋”。约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时传入欧洲,几经窜改,构成了现在的国际象棋。
《中华全百姓风志》载:“蒙古棋与本地之棋不尽同。不知其所自始,局纵横九线,六十四卦,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棋面圆形,将刻塔,象刻驭或熊,众棋环击一塔,以无路可出为败,此亦蒙古之特别文明也。”据《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二卷载《塞上杂记》所云,蒙古象棋与中国象棋分歧之处是:“象刻驼或熊,迤北无象也……无士,不尚儒生也……无河为界,所为水草觉得畜牧也”显现出游牧糊口的色采。据《绥远通志稿》记录,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种模型。计诺彦二。狮虎各一。驼马各四。车轮二。宝盆二。小狮八。小虎八。总计三十二枚。弈时,两边各持十六枚。一方为诺彦、狮、驼、马、车轮、小狮。一方为诺彦、虎、驼、马、宝盆、小虎。两方公涂红黄二色。用方纸画为六十四格。各占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于方格中间,后行八格中,二格置诺彦与狮子。摆布置驼、马、车轮。前八格各置小狮一。对方安插亦如之。对弈时谁先走谁后走,没有必然端方。官长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狮与虎摆布前后斜可走八面。驼向前斜面。马走拐格。车轮、宝盆如象棋之车,可走前后摆布。小狮、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对方底格,便可当虎狮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诺彦为结局,此中应用无穷。”《桥西杂记》载,蒙古象棋的棋制和着法是:“局纵横九线,六十四格。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别以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摆布列,卒横于前,棋局无河界,满局可行,所谓随水草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迤北无象也。卒直行一至底,斜角食敌之在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马横行六,驼可斜行八,因戈壁之地驼行疾于马也。车行直线,进退自在。群子环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