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第2页/共2页]
谢冲赶上了好时候。在并入港城以后,东海中学的前缀加上了“港都会”,谢冲能够跨区报考高中。刚好东海初级中学分派到了几个能够考港城二中的目标生。说是几个,实在只要两个。而这两个名额,几近毫无牵挂地落在了谢冲和汪浩川的头上。
1999年的春季践约而至。
就如许,跌跌撞撞,两个少年老进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王谢学府,第一次开启了住校生涯。
汪浩川的父母就没有如许的见地了。儿子考得不错,汪玉春也高傲,但他还是守着本身的荷包子,舍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遵循他的说法,女儿在来城一中考上了北大,那儿子也能行,没需求必然要去多数会上学。
在1998年的夏天,谢冲收到了港城二中的登科告诉书,和汪浩川一起,以微小的上风进入了尝试班。进入省重点的尝试班,几近意味着“211”稳了,谢庆收欢畅得合不拢嘴,在路口放了好几挂鞭炮。
华爱国愁白了头发。如果把华天龙送出去城一中,他花上一些钱,能够办到;但是,港城二中的名誉太大,而华天龙的成绩又太差,就算走后门,他也不美意义走。
来城产生了很多大事,最大的一件莫过于在两年前撤市划区,并入了港都会,变成了多数会的一个区。马路修得笔挺开阔,一条快速路贯穿南北,从东海街道到港都会中间,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就到了。
一样是在香港回归那一年,来城打算了好几项民生工程,儒林街绝大多数住户家里都修了厕所,一半人家家里安装了暖气片。在那段时候里,各种机器车在马路上轰鸣作响,住家里则是各种电钻和大锤的声音,固然非常喧华,但大师都在喧华中不竭进级着对新糊口的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