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老狐狸与小狐狸[第3页/共3页]
可这时候的李显却并不想放过他,而是大声说道:“懋公祖父既看出两位将军此行必败,为何不上奏皇上,或命君上发下敕书,令两位将军窜改战略,不致有此一败?”
实在这也只是李绩大要上的答复,而此中的深意底子不敷为外人道,不过这一点李显倒是清楚,显庆五年以后,高宗忽犯头风,鉴于太子幼小,大臣权重,便将政事交予武后措置,武后则乘机扩大权势,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王德俭、袁公瑜、侯善业等人亦纷繁投奔,这令高宗感到了模糊的不安,因而开端与武后争权。
时候很快就到了大唐龙朔二年,这一年必定是多事之秋,起首是在仲春甲子,高宗下诏改都城诸司及百官名:以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摆布仆射为摆布匡政、摆布丞为肃机、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称等。
李绩看了看面前的李显,略略想了想,便开口问道:“老朽素闻大王聪明,本日一见公然名不虚传,但是大王不喜读书,倒是可惜了,比方本日之事,大王虽能鉴定二将必败,却只是从仁义角度阐发,需知仁义虽可用于理政,于军事战阵则不必拘泥,实在仁泰若败,当为其恃勇大进之故。不若如许,老朽这里有几部兵法,晦涩难懂,老朽鉴定以大王之才,半载以内恐难体味,你我本日便来赌上一赌,如果大王果然能够融会贯穿,老朽便将老朽所注解之李卫公兵法传授于大王,如果老朽幸运胜出,大王需依老朽一事,不知大王可否赌上一赌?”
“呵呵,公又何必明知故问呢?孙儿实在是因为担忧我朝西线战局,这才面有忧色,却不成想被公瞧出了马脚。”李显倒也没有坦白,直接承认了本身的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