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蛰伏[第1页/共3页]
三年的时候过的很快,在又一个春季到临之际,贺兰敏之的守孝期结束了。
----------
李治也是,但他还是偏向与李贤,明里暗里支撑本身的儿子。
贺兰敏之被朝廷赐改武姓,成为武家的子嗣和担当人。并且还是武家独一的子嗣,为杨氏守孝的“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
自苏定方和杨氏的丧事结束后,贺兰敏之在府中为外祖母杨氏及恩师苏定方守孝,即丁忧。
豪杰闭幕,长歌当哭,六合为之动容,长安整整下了三天的大雨,为一代名将的拜别而哀号。
不过“胡想”真的成真,成了一名位高权重的郡王,贺兰敏之还是有点飘飘然的。
朝廷追赠杨氏为鲁国夫人,敕文武九品驉上及外命妇并诣吊哭。并罢朝九日。
在李弘身后,身材每况愈下的李治古迹般地持续着生命,没有驾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古迹。
-----------
方才赶回长安的裴行俭,一向守在床边的贺兰敏之,苏定方的儿子苏庆节,另有一些朝中大臣及苏定方的部下,伴着这位绝代名将走完了生命的最后里程。
归降的吐蕃贵族皆获得了不错的安设,率残部向贺兰敏之投降赞婆在到达长安后,向李治和武则天表示了忏悔,表示情愿归降大唐,为大唐交战。朝廷赐与了宽恕措置,不究查赞婆的罪过,授其为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其子莽布支为右骁卫将军,赞婆的两个弟弟悉多、于勃伦别离被授以归德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并得郡公爵位,论钦陵的儿子弓仁被授以右卫中郎将。
三年的冬眠换来了这么重的夸奖,还是让贺兰敏之有点不测的……不过他在回想外祖母病逝时候,朝廷追赠军人彠为太尉、太原王,杨氏为太原王妃时,统统都豁然,武则天早安排好了。
原侍中兼兵部尚书姜恪也在上一年毕命,兵部无主了半年多,武则天一向没同意另补兵部尚书,就是想将此职留给贺兰敏之的。贺兰敏之被提为守兵部尚书后,岑长倩晋为兵部左侍郎,代他的位。
随后朝廷又追赠周孝公军人彠为太尉、太原王,鲁国夫人杨氏为太原王妃。
持续此前的好动静,逻娑道雄师停顿也很顺利,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奉朝廷的号令,以倔强的姿势逼迫芒松芒赞成可大唐军队进驻逻些城,终究节制了这座吐蕃的都城。当然进驻的过程并不顺利,还是以产生了多场动乱,两边稀有千军士死伤,不过阿史那道真的帅帐终究设在了逻些城内。
在苏定方病逝后十天,这位名将的丧事还未停止之时。荣国夫人杨氏也俄然在府中病逝,长年九十二岁。杨氏是在精力转好后的几天后,在夜间睡梦中宁静拜别的,乃至都没对身边保护的家人有甚么临终遗言。
为嘉贺兰敏之的孝义及他在青海之战中立下的光辉军功,朝廷赐与了他追授嘉奖,授他为太原郡王爵,规复了其守孝前暂辞的其他职,并且职务上有了升迁,领“守”兵部尚书职!
为杨氏守孝的时候是三年,实际是二十七个月,这二十七个月以内。他不能出去做事,不能插手任何喜庆文娱活动。府上也不能有喜乐之事,另有一项很要性命的法则,那就是伉俪也不能同房。
让他更欣喜的事,在他没有机遇出来做事前,朝中大的争斗并没起来,包含武则天和李贤间,但他晓得,一些事发作就在斯须间……
当年苏定方初展才调之时,敢率二百骑偷袭颉利可汗数万人的牙帐,盛年时率军前后安定了百济、西突厥、葱岭三国,皆活捉其主,典范的战役数不堪数:以一万余人马相抗阿史那贺鲁的十万铁骑,最后获得大胜,阿史那贺鲁最后率数百骑逃窜,终被擒;以七千人对抗吐蕃十万人,得以幸存逃回的吐蕃人不及一万;以万余兵马坐镇青海,论钦陵的三十几万人马终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他对被征服地的百姓又施以怀柔,不答应将士对被征服的百姓烧杀劫掠,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并在被占之地推行休生养息之策,连被占之地的百姓都对其非常恋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