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六部主官[第1页/共2页]
“主公,桓阶乃长沙士族,只怕……”
“礼部当为父老代之,或许乔国老当是不二人选,再请一些下野之大贤担负摆布侍郎便可。”
“主公,倘若调步刺史回秣陵,那荆州交与何人?”
言及此处,刘奇俄然摊开面前长案的一张纸,身侧戴良当即为他磨墨。
“喏。”
“承蒙主公错爱,吾还是愿跟随主公摆布,在这吴王府任职。”戴良可不傻,取了吏部固然看似风景,这江东之下五州的大小官吏和那些通过州试成为孝廉的士子们,都会对他任务凑趣。
“唤作何名?”
“叔鸾啊,这六部尚书今后当于吴王府偏殿理事。”
闻言,戴良满脸苦涩,“别驾,汝这但是难堪吾矣。”
刘奇轻笑一声,“孤这心机,却都瞒不过卿。”
“封国诏令既已传达江东,今后这秣陵之名亦可改一改。”
“吴王治吴中四郡封地,六部则治江东五州之地,吾天然是想回秣陵。”
“工部尚书可由君上族兄刘晔任之,摆布侍郎则从秣陵工匠坊中遴选便可,至于次之的主事,更是有很多人选。”
“这两日莫非叔鸾已得各地传书?”虞翻闻言一惊,“亦或是主公早有属意人选,可吾听闻此事主公已全权交由叔鸾呈报,这……”
“此份名册临时留中不发,待淮北战后再议。”
“张辽、臧霸、高顺三将,足以镇守徐州各郡。”
戴良微微抬手,“不敢得主公赞誉,吾只是将各地呈送来的各位重臣自荐之书翻看以后,一一列选尔。”
“别的,除六部尚书以外,吾欲命步骘、徐庶在淮北之战后,亦回秣陵任职,官位可补于六部之上,与孙邵、是仪、可议吾江东大事。”
吴王刘奇东进寿春之事,被荆州士林晓得后,出城之际,城内城外,几近人隐士海。
“侍郎?莫非那史部尚书乃是方山书院三位山长不成?”虞翻得知昔日刘繇老臣孙邵、是仪都已于吴王府任职,早已是松了一口气,未曾想这吏部尚书之位,竟是引得世人争抢。
“主公是想见一见那陈公台后再议罢。”
“自是那礼部尚书之职。”
“公若当真要入六部,何不改任侍郎。”神奥秘秘地留下一句话,戴良便策马前行,朝他挥了挥手,跟着车马出了城门。
“叔鸾,这六部之事,主公可与汝有所交代,会征召哪些臣子入秣陵?”临行前,虞翻跟在戴良身侧,旁敲侧击地扣问了好久,戴良一向掖着藏着,目睹着将近出城门,他面皮微微抽搐,毕竟是问出此言。
“那淮北、淮南之事,汝觉得,孤当交与何人?”
刘奇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汝深得吾心。”
“吕蒙虽幼年,亦可代司马与刺史之职。”
只是,戴良几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这右侍郎该落到何人头上。
这一次,戴良没敢回话。
“别驾莫忧,以汝吾昔日友情,良自当为汝酌情考虑,只是这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吾江东五州之地官员任命,亦掌管春闱科考,礼部尚书,位高权重,公怕是争不得。”
“刑部当明正典刑,须得刚正不阿之士任之,也许毛孝先可任刑部尚书。”
“且让他自行决定罢,孤非小肚鸡肠之辈,他陈公台统帅徐州有功,此番徐州高低不欲撤兵,有守土之责,有大将之勇,知败军之耻,孤何尝不知他们心中所想。”
“未曾想别驾亦是这般看好新政。”戴良笑了笑,靠近一步虞翻,“不知别驾意欲哪一部任职?”
出城东进,行了旬日,每一日戴良手中的手札都会堆积厚厚一叠,大多都是来自吴中各地的手札,每一份手札上的署名更是让他眼皮微微一跳,几近每人都不好去获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