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农业改革[第2页/共3页]
虞翻带着刘墉来到后衙花圃的凉亭,这里架着一个小灶,上面支着一只小小的铜壶,“嘟嘟”地冒着热气。仆人为二人沏上香茶见礼出去。虞翻笑道:“这是本年采的新茶,公子无妨尝一尝。”品了一会儿,虞翻方说道:“公子,读了晁大夫的《论贵粟疏》有何感触?”
“第三,县里对进步粮食产量、改进种类有效果的实施重奖,促进各项新技术、新发明的呈现。”
“作画?”虞翻非常不解,“公子,这些矿石代价极其高贵,且来之不易,用来作画岂不成惜?”
“先说为甚么要放草鱼而不是其他鱼。”刘墉解释道,“想必虞公晓得,稻田里杂草是很多的,除草是个很费事的事,而饲喂草鱼便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题目。普通每平方米……哦,每亩投放一千尾摆布便能节制住杂草发展而无需农夫下田去除草,也无需再投喂甚么草料,如答应以节流大量的野生和用度。同时,鱼粪又是极好的肥料,而水稻通过接收水里的肥料,又能净化水质,为草鱼的保存供应杰出的糊口环境。因此稻谷减产、鱼儿增重的结果都是极其较着的。”
“这个怕是很难。”虞翻一皱眉头,“千百年来便没有多少改良。”
刘墉感慨道:“鄙人之前虽知百姓之苦,却不知竟磨难如此;鄙人亦知安农、兴农之重,却没推测竟重于斯。农业乃世人衣食之源,安身之道,保存之本。鄙谚说:‘民以食为天,粮以农为主’,一个国度如果连公众的温饱题目都处理不好,何来的生长强大?只要田里有收成,农夫才会放心,社会才会稳定。‘腹中有粮,心中不慌’,只要先处理好用饭题目,使百姓安居乐业,然后才有精力、有能够生长手产业、贸易等诸多财产。为何有黄巾之乱?田里无收成而税赋不减,百姓不能保存而朝廷不知放赈布施,天下如何不反?”
虞翻笑道:“哪是甚么要事,是公子交代要县里采购的丹药返来了,都在隔室放着呢。”
虞翻沉吟半晌,点头道:“如许县里的支出虽减少了些,不过百姓能获得更多好处,能够放心务农,对于一方稳定倒是裨益很多。只是我们才改成按比例征收,现在又改归去,岂不授人与柄,说县衙朝令夕改,不取信诺?”
虞翻浅笑道:“公子说得有理。另有吗?”
刘墉捧着本身冥思苦想来的富农之策兴冲冲地来见虞翻。虞翻见他到来却非常惊奇,笑道:“公子莫非有先见之能?老夫正要去请公子,公子便来了。”
“虞公,我这几日细细研读了《论贵粟疏》,深有裨益。鄙民气中有好多感到,如鲠在喉,想与县长切磋一番,不知可否?”
虞翻又惊又喜,说道:“公子说来听听。”
虞翻点点头,只听刘墉接着道:“虽说县里在田赋上支出少了,但是出产的农产品却更多了。这些丧失我们大可从贸易、制造业中征收。别的,农夫得了实惠,为了保卫本身的劳动服从,便会自发志愿地插手民团,帮手官军搜捕盗贼,安宁处所治安。以上办法起码要实施五年,不能几次无常,而致民气不稳。”
刘墉看着这一块块磨成细粉的矿物,有红色的朱砂、黄色的赭石、绿色的孔雀石、蓝色的石青……五颜六色,心中冲动不已。
“嗯,这个是必须的。”刘墉点头附和志,“说得再多也不照实地观赏一次。鄙人另有个设法,编一本图文并茂的指导手册。只是有一个题目鄙人甚是不解,不知虞公是否晓得?”
“普通放养草鱼、鲤鱼,时候多在插秧后一周为好,每亩可养殖鱼苗一千尾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