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网游之三国成圣》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东汉时期官职及俸禄[第5页/共7页]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

九卿

秩二千石

秩比千石

诸王国属官(中尉属吏):治书、大夫

三公、将军府掾:东曹掾、西曹掾、主簿

诸王国属官: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

3官职列表

?秩比二百石

按东汉轨制,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的首要参政路子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会商天子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申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权柄。

秩比六百石

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以外,东汉九卿与西汉分歧者另有:1、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以外,增置东中郎将、北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2、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成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摆布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件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构造较西汉尚书要首要、庞大的多。

1中心官制

处所官制编辑

?郡国

三公、将军府属官:中间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及其他令史

少府属官:

金曹史、仓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邮、曹掾、主记室史

?九卿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司马、平城门屯司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实在并无实际权力。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

即:月奉八十斛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下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此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分歧,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身后即废。

与西汉不异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查探政情,年关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身回京,而是调派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罢了。

·御府令属吏:御府丞、御府织室丞

·谒者仆射属吏:常侍谒者;

即:月奉七十斛

司空

·祠祀令属吏:祠祀丞

北军中侯监领: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

廷尉属官:廷尉左平

目次

光禄勋属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贲侍郎

东汉轨制,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访拿盗贼的军官。

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着名经师为之,以鼓吹经术治国的理念。实在不过是政治花瓶罢了。天子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以是常常要为很小的不对承担非常严峻的任务,以示高节。比方: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根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辩失礼,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峻厉、刻薄,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他杀。以后,欧阳歙、戴涉接踵任大司徒,了局都是论罪下狱、被正法。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