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2页/共3页]
郑好谦道:“好歹我是读诗书要考科举之人,又不是武人。如果我考上科举,如冯阁老普通,即便不为内相,也能出为节度使,多少士人以此为毕生寻求。”
郭荣一边查抄堆栈里的茶叶成色一边说道:“从江宁到寿春这一起,有周公的公验,我们就能一起顺利,那陈确也不需他见过兵器吃过苦头。周公派他跟从我们前去,怕也只是让他去做个监督,他起不了其他感化。”
这里堆积着南唐的高官权贵,以及从北地而来的大族士人,另有各国贩子,手产业者,和尚相士,普通百姓……人丁浩繁,贩子繁华。
走陆路北上有一个好处,便是路上关卡少,能够少上税。
落日千里连芳草,
本是筹算从扬州走水路北上,以后便也只好改了走陆路北上。
凤笙那边,明月照傍晚。”
郑好谦听他这一番话,非常受教,又说:“效力蜀国的韦侍郎,写过一首词,大家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回籍,回籍须断肠。”郑好谦说着说着,就唱起了那曲子来,唱完又说,“当初在北地听到,觉得他这感慨故乡之思,不过倒是把江南写得过分了。随大郎你来了扬州江宁以后,才知他所写,便是这江南真相。在这片处所住久了,怕是也少了北方的血气。”
盘桓飞尽碧天云。
郭荣道:“本年这茶算是好的,只怕来岁茶叶会涨价,来岁若要再贩茶,怕是要三月就出门,四月到扬州。”
南唐立国后,李昪主张保境安民、休兵罢战的政策,与邻国保持战役干系。海内则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并大力生长贸易,这使南唐经济文明空前繁华,百姓安居乐业。
陈确固然身上带着秦淮河上的胭脂之气,但周公周宗让他此次跟着一起北上去洽商良马之事,他便也不敢怠慢,当即应了下来。
不过过了淮河,就走水路,走水路就要比山路安然很多,只是不免所过关卡税收很重,会削薄利润。
郭荣看了他一眼,眼神意味不明地答:“之前倒不知你还如此会唱曲?”
六月中旬,郭荣便带着人押着货色上路了。
后晋高祖石敬瑭继位后,急需互市增加当局支出,便鼓励贸易生长。
北方晋国和南边的贸易交换非常繁华。
他刚感慨完,再一转头,发明郭荣已经走出屋子了,底子没有理他,他只好从速跟了出去,说:“大郎,你可听了我刚才在说甚么。”
萋萋愁煞天孙。
现在恰是南唐保大三年。
郭荣却对这些伤春之词没有兴趣,不过是拥戴陈确两句罢了。
见到郭荣前来,便问道:“大郎,那陈确如何?”
等将陈确送回府中,郭荣带着几个部下再次去看了货,郑好谦作为郭荣部下的书记,此时正在堆栈里查货。
六月,南唐,江宁。
而南北之地,最赢利的买卖,便是将北方中原的羊和马卖到南边,再从南边买入茶、丝等卖进北方。
又问:“陈兄,某克日便要北上,既是周公遣你同我一同前去太原,你这边也做好筹办,我们不日便解缆。”
此男人姓陈,名确,乃是司徒周宗周家的姻亲。
自从列祖李昪在秦淮河边修建了太学国子监,秦淮河便成了士子的聚居地,这里比之之前更加热烈。
周宗从北方为朝廷买回马羊,郭荣因同他有买卖上的来往,自此结识。
唐末天下大乱,藩镇盘据,淮南初时由杨行密把握,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杨行密身后,由其子杨渥担当吴王位,但吴国大权由大将徐温把握。927年,徐温归天,徐温养子徐知诰担当了他的位置,位尊大丞相、齐王,并把握了杨吴实权。937年,徐知诰废吴帝杨溥,登上帝位,国号大齐,次年,徐知诰改名李昪,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江宁为都城,称为西都,而以本来杨吴的都城扬州为东都。自此,改国号为唐,因处在南边,被称为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