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武官员设置[第1页/共8页]
尚书都省所属的六部二十四司,卖力措置天下军政、财文、兵刑、钱谷等一应行政事件。此中吏部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唐朝规定官员的选授轨制是:三品以上者由天子亲身选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报天子御批,吏部听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按照其身材、资格、才气、功绩、德行、言辞、书判诸方面的好坏予以“注批”,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四司官员分掌以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借使,此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赉之级。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官员灭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谥,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叙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眷。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之前,由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测验。户部,掌天下财务、民政,包含地盘、群众、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此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口、地盘、赋役、进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衡量度量之数,办理两京市、宫市等买卖之事,并供应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礼部掌礼节、祭享、贡举之政。所属有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此中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黉舍、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吉祥、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为本省尚书、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陵庙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员外郎,掌诸蕃朝谨之事。开元二十四年玄宗诏礼部侍郎主持科举测验。如许,礼部的职位就大大进步了。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军籍和中心一级的军训,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此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
安史之乱今后,宰相名号又有了窜改。因为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以是就拔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根基是藩帅兼领,几近不伶仃作为宰相来设置,是以,唐前期的宰相名号根基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政事堂
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之前正三品),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后复古称。中书令为一省之首官,《新唐书·百官志》云:“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费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为中书令之副,参议朝廷大政,临轩册命,若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因其所掌皆机务要政,故特规定四条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缓,禁违失,禁忘误。他们能够就省内所会商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颁发本身的开端措置定见,并签上本身的名字,谓之“五花判事”。省内的定见经中书令、侍郎堆积后,再托付中书舍人,然后按照天子的意旨草成制敕,这个专门卖力执笔草诏的舍人称为“知制诰”,其他舍人也要别离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当挑选一个资格最老的,称为“阁老”,卖力措置本省琐事。舍人六人分押尚书省六部,并帮手宰相判案。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就有一个门通往中书舍人办公厅,宰相常从这个门颠末,找中书舍人咨询政事。据《旧唐书·常衮传》载,代宗大用时,常衮为相,才把这个门堵死,“以示尊大,不相来往”。肃宗时,常以他官知中书舍人事,《新唐书·百官志》说当时因“兵兴,急于权便,政去台阁,决遣颛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复押六曹之奏。”直至武宗会昌末年,宰相李德裕再建议:“台阁常务,州县奏请,复以舍人平处可否。”但这一轨制在当时仿佛未当真履行过。唐朝的中书舍人都是文人士子仰慕的清要之职,所谓“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是跃居台省长贰乃至入相的一块首要跳板。别的,中书省的属官另有起居舍人2人,从六品上,《新唐书·百官志》云:“掌修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通事舍人16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诸礼节。四方蛮夷进贡,也由通事舍人接管呈进。军士出征,则受命劳遣,并每月慰劳将士家眷。又有主书4人,从七品上。主事4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2人,右谏议大夫4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