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晚唐》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48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第2页/共3页]

高兵只是个文职墨客,被高德新如此提起来,顿时整小我被勒的胸色发青,喘不过气来。中间的几个幕僚赶紧上前扯开高德新的手臂,高兵才终究咳嗽了几声,脸上规复了一些赤色,手摸着脖子道:“巍霸山城丢了,至公子战死,巍霸山城三千兵马全军淹没!”

武则天时,契丹人反唐,先陷辽西,后大肆打击辽东。

高宗时,吐蕃入侵,唐朝出兵西北,新罗却趁此机遇侵犯唐朝熊津都督府所辖前百济旧地,唐与新罗战役发作。新罗人暗中煽动高句丽遗民兵变,因为薛仁贵率十万雄师西援吐谷浑,辽东防务一时空虚,高句丽遗民大长钳牟岑率众反,立藏外孙安舜为主。而新罗也趁机篡夺唐属原百济全境。

自三十年前,渤海国的第十一任君主大彝震完整的兼并了小高句丽后,辽东的高句丽名面上都已经成了渤海国的臣子。不过因为第十任君主大玄锡当政,渤海国已经堕入衰弱期,辽东的这些高句丽贵族,渐又重掌了权力,逐步离开渤海国的节制。

辽东情势危在朝夕,时任辽东都督的高藏的第三子高德武挺身而出,“以数百之兵当两万之寇”,“破逆贼孙万斩十不足阵,并生获夷贼一千人”,高德武挫败了契丹进据辽东的诡计,从计谋上堵截了契丹东时鼓励了唐军的士气,“使国度无东顾之忧”。对高德武军的军功,唐廷嘉奖“各赏金带绯袍,答诚效更自录奏拟加荣官”。

唐军堕入两面作战的窘境,最后花了四年的时候才安定了高句丽遗民的兵变。随后出兵挞伐新罗,逼迫新罗王金法敏遣使入唐赔罪。但因为吐蕃在西南崛起,朝廷有力兼顾辽东,最后新罗还是占有了百济旧地。

唐朝此时已经根基放弃辽东,尽力在西南与吐蕃争雄。是以,为了争夺渤海国压抑契丹,对契丹作出了很多让步,一度把安东都督府往西迁徙。

积利州,乃是唐灭高句丽以后所设州之一。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以安东都护府统辖。积利州是辽东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州。

积利城,现任城主高德新,乃是高句丽王室以后,高建武的子孙。高德新五十余岁,在渤海国中高句丽王族也一向担负着首要官职,把握着极大的权力。高德新此时除了担负辽东积利州都督以外,就还担负着渤海国宣诏省左平章政事,兼检校智部尚书。渤海国的宣圣旨相称于唐朝的门下省,左平章政事,是门下省的佐贰官。而智部,相称于唐朝的兵部。

不过此时,渤海国的建立,却使得高句丽贵族重修高句丽国的胡想幻灭。渤海国的强势崛起,便得高句丽最后沦为了渤海国的附庸。

积利城中,都督府内。

辽东地区地盘肥饶,远胜渤海的苦寒地区,但渤海却没有挑选在此建国,因为全面占据辽东即意味着与唐朝交界,一旦唐朝气力规复,难保不重蹈高句丽的复辙。

自高句丽第28任君主宝藏王被唐朝俘虏,七百年高句丽国亡国。其境被唐朝分设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大唐名将薛仁贵为第一任安东都护,率两万兵马镇抚辽东。在灭掉高句丽以后,为制止高句丽东山复兴,大唐强迫将大量高句丽贵族和百姓迁往辽西以及河北等地,人数多达四十余万。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