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唐僧志》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资料:三清】(不用看)[第1页/共7页]

元始天尊

解释2

玄门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此盖栖灵五岳,未驾夫三清者也。”唐·吕岩《七言》诗之四八:“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玉帝乡。”

关于元始天尊的称呼,《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统统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天赋之气也。”以为元始是最后的本源,为统统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按照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天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便六合全数毁灭,也涓滴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六合构成时,天尊就会来临大家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含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六合斥地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当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心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类气度明显被人间帝王所效仿。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能够发明“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天下本源的哲学用语,厥后被玄门加以神化,逐步演变成玄门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汗青角度上考查,这与道家演变成玄门的汗青完整相符合。据《历代神仙通鉴》记录,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玄门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普通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意味“六合未形,浑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况”和“浑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耐久以来,元始天尊遭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官方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三清,玄门用语。总称呼是“虚无天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位于玉几下三宝景阳宫。指玄门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于三清瑶池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品德天尊。此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瑶池的辨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分别,而天尊的意义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玄门

编辑本段三清仙尊先容

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

编辑本段相干记录

品德天尊品德天尊(8张)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玄门初期信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惟家、道家学派初创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异化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六合之神物,并与“道”相划一。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布道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六合外,入在六合间,但来往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天然,或言知名,皆同一耳。”初次在道书中呈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蒲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羽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边,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申明当时已经开端操纵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但被奉为李唐王朝的鼻祖,帮忙唐高祖李渊安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成反动”,“不得辄创新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是以,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天子”。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