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皇后(上)[第2页/共3页]
一个多时候以后,二人才从温室中出来。别离之时,太子妃已经全无愁怨之色,面含笑意,精力抖擞。
回到桓府, 我将宁寿县主的话禀报大长公主。
“恰是。”太子妃擦着眼泪,道,“自太子监国以来,他每日行乐,不问政事。妾与东宫诸内官皆忧心忡忡,太子不但不听,凡有劝戒便要发怒。畴前以来,太子因听信荀良娣谗言,对妾母子已是甚为讨厌,现在更是变本加厉。妾曾劝谏太子保重身材,不成彻夜喝酒,太子竟也暴怒,将妾殴伤……”说到难过之处,太子妃又抽泣起来。
太子妃对大长公主道:“妾问公主亦好兰花,本日既来此,不若一道抚玩,如何?”
对于司马门屯卫之事,太子妃一口承诺,道:“此事妾可包管,必万无一失。”
我说:“这要看公首要倒荀尚,还是要倒太子。”
据李氏说,午后,她在睡觉时,被人唤醒,说府外有人要见她。
大长公主浅笑,道:“如此,太子妃放心,妾必不负所托。”
温室不大,除了我,便只要大长公主和太子妃两人。我掉队几步跟着,四下里张望。只见王氏的兰花种类甚多,有温室的哺育,很多盆中的花朵正在盛放,或素雅或素净,姿势各别。
大长公主将太子妃搀起,她昂首,已是涕泪纵横。
我说:“豫章王未曾言明, 只教奴婢将礼品带回。”
郭氏道:“那有何妨。”
“如此,我晓得了。”她说罢,想了想,重新坐到车上,叮咛车夫去白马寺。
“这是宁寿县主所言?”她讶然道。
我问:“公首要去见皇后?”
大长公主问:“到底何事?”
太子妃闻言,神采大恸。
大长公主大惊:“太子妃这是做甚!”说着,向我使个眼色。
王氏浅笑:“早到了,就等公主。”
“太子妃快快请起。”大长公主将她扶起来,看着她,叹口气,“荀良娣之以是肆无顾忌,乃是因为太傅。自从陛下卧病,荀党横行,早已招致朝野不满。然此事要措置,只怕连累甚广。不知太子妃乞助于妾,富平乡侯可晓得?”
大长公主点头,却问我:“你卜问之时,上天未曾示下别的路么?”
我说:“公主倒荀尚,乃为除奸;谢氏倒荀尚,乃为保皇太孙。公主与谢氏之意,皆在皇太孙。”
马车回到桓府时,太阳已经偏西。大长公主才从马车高低来,李氏走过来。
大长公主叮咛入内,待得看过,笑了起来。
大长公主眉头蹙起,好一会,点头道:“言之有理。”
“而皇后不然,皇后脱手,必是要立二皇子。”
我道:“如此说来,豫章王倒是无妨了?”
我接过看, 只见桓鉴府中的秋牡丹开了, 邀大长公主明日去赏花。帖中还说,另有亲眷家的女眷一同抚玩。
大长公主皱了皱眉,没有言语。
*****
那宫人给了她这纸片,让她转告大长公主,便走了。
我说:“若大长公主是皇后,恐怕亦无从可选。荀氏虽倒,然太子乃储君。在太子眼中,到荀可绝非功绩,而是大罪。若由他秉承大统,皇后怎会放心。”
大长公主点头:“恰是。”
大长公主点头。
太子妃道:“太孙在宫学受教,不得出来,故只要妾一人。”
正说话间, 一名内侍拿着在外禀报, 说桓鉴的老婆王氏送了帖子来,要呈与大长公主过目。
王氏道:“开了些,只是本年生得不佳,未敢邀诸位抚玩。”
大长公主淡淡一笑:“不过是见一面,去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