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穹窿隐居 太湖垂钓(3)[第1页/共2页]
穹窿西北有虎谷,由吴王养虎于山而得名,环山抱水,林密壑深。西崦(yān)湖上承浩大的太湖,下达匹练似的浒光运河和东崦湖,群山环绕,水光潋滟,堤岸蜿蜒,杨柳袅娜,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天然青山绿水画,泛舟湖中,人在画中游,点染了这画面的朝气与生机。倘将吴中山川比作一个美人,这清澈如镜的西崦湖就是美人明丽逼真的眸子。湖形呈元宝状,广可数万丈,中有小岛,远看形似青螺,近则绿树碧绿,屋舍仿佛,好像镶嵌在明镜上的一颗绿色珠玑,也像停靠在湖中的一艘舫舟,装点着安静的湖面,形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奇的奇妙意境,煞是动听。后代有诗赞道:“南人相诧说杭州,自料西湖让一筹。天为渔家开下崦(西崦湖俗称下崦湖),晚宜画舫驻中流。新诗已判纵横写,佳景从教次第流。孺子歌声那边起,落霞孤鹜水悠悠。”可见其绰约风韵之斑斓,诱人!
孙武的萍踪遍及吴地的名山、河川、湖泊、岛屿,他的考查虽有所侧重,有所集合,但根基上还是跋山渡水,之以是分开来先容,全在于便利和节流笔墨,并非实际的考查线路就是如许。当然,欲跋涉一国的山山川水,费时决非一朝一夕,也不会一气呵成。
法华岭下是实相山,山下靠近太湖,山上有实相院,院前有条小河,河上有座青石单孔拱桥,石工精美,式样古朴。每当重阳时节,登上实相山顶,立于小河水畔,脚下贱水潺潺,放眼郊野无垠,稻浪起伏翻滚,胜似太湖万顷碧波泛动。
香山最尽处为白沙底村,里人谚云:“近在香山嘴,远到白沙底。”从白沙底西行半里许,有法华岭,岭彼苍松翠柏,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岭前为黄茅山,靠近太湖,风平浪静时,山映水中,苍翠茶青,若诗类画。岭尽高处是法华山,山西坡有法华坞,坞中青松葱茏,林隐蔽日,山风袭来,松摇林吼,涛声若雷。持续西行,修竹梅林,绿茶红橘,置身其间,风送竹韵,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
西崦湖畔的龟山、虎山,隔湖与安山、铜坑山相对,别具风情,构成了西崦湖特有的风景。东边,湖水穿过龟山、虎山中间的缺处,流入浒光运河和东崦湖。虎山桥高出两山,眺望如玉虹蜿蜒于白波青(yǎn)之间。龟山巍峨耸峙,冲霄摩天。西边,铜坑山和安山耸峙相对,中间一条白练把两崦湖和太湖连接起来,铜坑桥好似铁锁,又如长虹。桥外茫茫太湖,烟波浩渺,如果风雨晦冥,波澜彭湃,天涯之际,正如鱼龙变怪,腾空冲天;倘晴日艳阳,风平浪息,万顷碧波,银光粼粼,太湖诸峰历历可见,渔舟如叶,点点帆船,出没天涯。
虎谷近处有一山,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争妍怒放,芳香馥香,洁白如雪,繁花似海,故名“香雪海”。沿着盘曲幽深的花径拾级而上,直有“入山无处不花株,远近凹凸路不知”的感受。登上峰顶,极目了望,无处没有梅,无处不是花――雪海泛动,银波刺眼,娟秀瑰怪,蔚为壮观。那掩映于梅花丛中的亭台轩榭,酷似仙山中的玉楼琼阁,漂泊于沧茫的大海上,翼然腾空,美好绝伦。倘是三五明月之夜,银色的月光覆盖着梅花,乌黑的梅花映托着明月,六合一色,晶莹澈底,浑然一体,一片干净,轻风掺杂着梅花的暗香,拂面而来,观者飘飘欲仙……
太湖地跨吴、越,浩浩汤汤(shāng),茫无边涯。其形若腹中胎儿,南、东南及西岸皆光滑,北和东北岸则盘曲多湾,岸线长千里,水深丈余。湖中多岛,七十余峰,呈南北延长,多集合漫衍于洞庭西山四周及其北部沿岸一带。诸岛中以洞庭西山面积最大,其东十里许,有洞庭东山与之隔水相望,最高缥缈峰,出水千尺,为群峰之冠。东西洞庭山外,较大的另有三山、漫山、长沙、横山诸岛。太湖为吞吐性湖泊,沿岸河港纵横,河口浩繁,有交通之便,运输之利。气候暖和,水位稳定,冬少酷寒,夏无盛暑,是鱼类繁衍生息的宅地。湖中水产资本丰富,有誉为“太湖三宝”的银鱼、白虾、梅鲚鱼,和蜚声遐尔的湖蟹、鳗鲡、鳜鱼、白条鱼等宝贵鱼类,素有“日出斗金”、“天然鱼库”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