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吴军入郢 楚王离都(1)[第1页/共2页]
伴随观察的伍子胥插言道:“主公所言极是,时候拖久了,深恐有楚之盟国出兵援救,果然那样,我军便前功尽弃了,故望元帅从持久计。”
孙子不善劈面说人好话,歌功颂德,也不喜好听别人的歌颂之辞,因此满脸绯红,甚感尴尬与不安地说道:“戮力王室,何敢言功,兼顾布阵,何敢言劳!此乃天佑吴王得天下也,多亏诸将英勇善战,尽忠吴王,胜利岂是我一人所能够办到的。”
郢乃大国之都,运营二百余载,且有险可据,其坚毅的程度远非普通城池所能比,对此,孙子有充分的熟谙和估计,为减少伤亡,不敢冒然攻城。吴军所乘之竹筏木筏,到了郢都城中,并不断留,更不屯驻,而是循水势绕城半周,东南入云梦大泽,仿佛他们并非来伐楚夺郢,而是观光旅游。即便观光旅游,也不能如此行色仓促,很有些走马观花。楚之君臣,对此甚感骇怪,大师都晓得孙武用兵神出鬼没。料定他是在施狡计,玩把戏,不敢掉以轻心。但是隔了三五日,不但吴兵毫无攻城的动静,连其行动的蛛丝马迹也没有。连月来,郢都一向处在严峻的氛围中,火线不竭传来凶信,楚军连连得胜,闻名将领或阵亡,或以身就义,或叛变叛逃。御敌之将一每天在减少,亡兵降卒,更是数以万计。与此相反,吴军则是步步进逼,取麦城,淹纪南,以暴风骤雨之势囊括郢都,郢都城内的每一个成员,上起君臣文武,下至百姓百姓,神经无不绷得紧紧。为保郢都,各司其事,各负其责,各专其职,无一闲人,包含那些老弱病残者在内,日夜不息。现在吴军来而无留,销声匿迹,更无攻城之迹象,严峻的神经怎能不败坏,颓废的肌体怎能不需求歇息!因为大师都是骨肉之躯,并非钢铁制造的机器。
吴军紧紧包抄楚都,等候楚军断粮自灭,倘楚军启城弥补给养,吴军便趁机攻城。一天,吴王与孙子观察战况,阖闾亲见楚都已被吴军重重包抄,欣喜难抑,对孙子嘉奖道:“吾军此番出征,自交兵以来,连胜囊瓦、射父子、沈尹戌、斗巢和宋木等十余将,所向无敌,以最小之代价,换得了庞大之胜利。眼下郢都已深陷重围,我军胜利在握,不久孤将夙愿得偿,此皆元帅深谋远虑、神机奇谋、兼顾得宜之大功也!……”
郢都与纪南,二城相距不远,但阵势却截然分歧。郢都是一座山城,它坐南面北,即南高北低,一溜斜坡,且坡度很大,南门雄踞于绝壁峭壁之上,北门却伸在江河之滨,大水自西北奔来,绕城半周,东南注入云梦泽中,又因这里比降大,流速快,郢都绝无水淹之虞,故楚之君臣不怕大水滔天,只怕吴兵攻城。楚自肯定先力战,战而不堪则死守,万一守不住再撤离的目标以后,便主动摆设守城与抗敌,分拨子西守东门,斗辛守南门,申包胥守西门,天孙由守北门,稳固防备。同时动员嘉奖城内壮丁挖池沼,建堡垒,筑护城河,城内多备滚木、礌石、弓箭,随时筹办迎击入侵之敌。昭王虽口头上表示由子西、子期、公子申等重臣卖力御敌,遇事不必与之考虑,实际上,他一时一刻也未放弃过对抗敌御侮的带领与批示,因为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呀!……
阖闾对劲地浅笑道:“孤之所言,句句真相,元帅不必过谦,不过,依寡人之见,战线越来越长,我军补给越来越远。不宜耗时太长,应力求速战持久……”
第三十一章 吴军入郢 楚王离都
吴军不费一刀一枪,兵不血刃,占有了纪南城,孙子马上颁令,安设降兵,安抚百姓。合法这时,伍子胥率两千人马赶来,还带来了一百大车粮食,恰好可供孙子施助哀鸿之用。分拨已毕,人不解甲,马不下鞍。留下镇守纪南的兵将,孙子带领其他的人复行上筏,逆流东南,直取郢都,活捉楚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