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六国论[第1页/共2页]
还别说,真有不错的文章,看来考生当中不乏潜质上佳之人,在四门馆侧重培养两年,将来会是国之栋梁。
一口气看完这篇文章,欧阳修只觉心潮彭湃,忍不住击掌拍案,连声高喊道“好、好、好!”
……
天子赵祯则始终没有发声,这位官家仁义,明显手握天下至高大权,但在为政方面似有垂拱而治的态度。
但写那一篇呢?
然五年前,李元昊竟悍然称帝。
对不住了,苏老泉!
细心想想,貌似苏洵是两个儿子都长大后才出蜀到的东京。算算时候,苏轼、苏辙兄弟现在应当还只是孩童,那么入京少说另有十多年,以是应当是安然的。
唐宋八大师之一,一代文豪,貌似建议甚么古文活动,比较赏识引经据典,论古说今的踏实文章。
在岁赐题目上更是倨傲贪婪,偏生构和的两府宰相们暴露了让步之意。
薛纵随即提笔,写道:六国幻灭,非兵倒霉,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
算是例行公事吧,欧阳修一张张看起来,到时候这些门生会是四门馆的好苗子,需求重点关照。
倒不如不设题目,每小我能够写本身最善于的文章,能够表现出每小我的学问程度和文才,非常直观。
想写甚么都行,范围那是相称的广泛,只需求上交一篇文章便可。
之前的薛纵固然识字,但估计没如何练过书法,以是笔迹不免有些丑,欧阳公你到时候姑息这点看吧!
大部分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的卷子直接被淘汰,只如果识字,略微有点学问文采便有很大机遇。
当然了,终究决定权是属于欧阳修的,卷子如何着也得他过目,特别上佳之佳作,此中乃至不乏能够东华门外唱名的好文章。
不但是冷静看着宰相们吵架,欧阳修入宫请见的时候,赵祯也压根没提及此事,只是随口问了问四门馆的事情。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无题,如许的考题已经充足简朴,但薛纵有些不知所措,该写甚么呢?
这就是欧阳修所出的考题!
欧阳修前去主持四门馆招考,是临时委任,因他学问出众,曾在馆阁任职。
当初李继迁盘据一方也就罢了,只要仍旧称臣不反,大宋实在一向都睁只眼闭只眼的。
比来一段时候,朝廷最要紧,争议最多的费事事无疑是与西夏的和谈。
罢了,人不无耻枉少年嘛,需求之事,只能厚脸皮一回了。
对经史子集毫无感受,至于宋朝文学……总不能填几首词上去吧?貌似这年初词还难登风雅之堂,柳永就是个例子,奉旨填词,被天子断了科举的但愿,算是大宋读书人的前车之鉴。
眼看着四月里,金明池校阅水军的嘉会将近邻近,硝石制冰之事需当抓紧了……
西北三战皆败,党项人自是有恃无恐,放肆傲慢,李元昊的使者美满是狮子大张口。
晏殊好战之意透露无遗,章得象垂老迈矣,早已没了大志锐志,看准了这一点,参知政事贾昌期息事宁人的做法便更加大胆,传闻已经有应允之意。
……
比如苏洵的《六国论》,这位先生现在应当合法盛年,好似还在蜀中故乡,只是这篇文章到底出世与否?“文抄公”如果变成了赤果果的抄袭就不好了。
特别是看到接下来的一片文章,欧阳修顿时双目放光,完整被吸引。
文章写完,卷子上交,静候佳音便是,对此薛纵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