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怪事[第3页/共5页]
李纲目视半晌,对世人笑道:“不错,少年英才!枢密相公,贵府不愧为行伍世家,端得是人才济济!你这侄儿二十不到,便如此了得!”
徐卫入得凉亭,作个四方揖,先行见过诸位上官。李纲点头表示,徐绍嗯了一声,姚平仲瞄了一眼并不出声,何灌伸手召他畴昔,并肩而立,手指山下故乡,远处风景,笑道:“都雅。”
徐卫俄然发觉一件事情,如何没有种师道!你看看,枢密院,三衙,两河制置使司都有人到,种公身为京畿两河制置使,能够说是目前北方最高军事长官,这类场合他没有到。莫非朝廷对他有观点?又或是身材不适,派姚平仲为代表?
徐卫还没答复,那车后同业的男人却说道:“休得胡说!小官人乃军中战将,枪林箭雨尚且不惧,些许颠簸算得甚么?”
趁着观景的空当,徐卫发觉,在场的统统人除李纲外,几近都是武臣。而这些人虽为同僚,却并不扳谈。只要姚平仲四周游走,与前辈上峰们打着哈哈。持续又有两人参加,李纲见状便起家道:“来,诸位请入坐。”
姚平仲一声冷哼,慷慨陈词道:“平仲鄙人,愿提王师解太原之围!”
见世人三缄其口,李纲似有难言之隐,遍视一班战将,个个都如老衲入定普通。不由得心头焦心,当目光扫到末座时,俄然问道:“那但是固执抗击金军五日夜,使其难以过河一步的徐九?”
“希晏公然不负圣望!难怪官家数度嘉奖!”李纲含笑赞了一声。姚平仲非常受用,也不谦辞,对劲洋洋地坐了归去。
世人都看得入迷,姚平仲俄然笑道:“这多费事,喝茶嘛,抱着壶大灌一气才显痛快!”
朝中有大臣指出,太上皇此举是新君法度太快逼迫所至。但实际上,赵佶此举早有预谋。在他逃离东京之前,蔡京的一个儿子已经被任命为镇江知府,蔡攸的亲信宋焕也被升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而东南之地,由号称“东南王”的朱面运营多年,赵佶此次南逃,朱面正在同业之列!
那本来不知内幕的人这时才暗思,本来徐卫竟是徐枢密侄儿。怪了,既然叔父在枢密院当着二把手,如何侄儿立了大功,却连个端庄禁军军官都没混上?徐绍公然是至公忘我呐。
正思考时,听得外头鼓噪。徐卫翻开车帘一看。拜朝廷消弭东京戒严所赐,冷僻数月的东都城又再度热烈起来。那商贩们正繁忙地从车上卸下市道上早已多日不见的新奇货色,提篮挎篓的百姓早早排起了长队,等候抢购。固然方才经历了惊魂两月,但现在,东都城再度有了欢声笑语。只是,老百姓们恐怕不会晓得,再过几个月,金军便会复来。如果朝廷没有精确的应对之策,到当时这欢声笑语也会变成鬼哭狼嚎。
仲春十七这一日。天未放亮,徐卫还在床上便听到轰然的拍门声突然响起。翻开门一看,门外立着一其中年男人,并不熟谙。
细心一看,马车竟然在向城外驶去。这位“大官人”天不放亮就来召人,又在城外堆积,想来事情小不了。过了汴河,一起穿行于虎帐当中,径投西南角而去。走了约莫盏茶时分,天已大亮,路上行人仍旧很多。眼下正值春季,徐卫见那漫山遍野一片翠绿,老树收回新芽,鲜花重新盛开。行过一片树林时,那树枝扫在车厢上,溅下无数玉珠,露水直洒在徐卫脸上。顿感精力一振。内心不由暗叹,多好的斑斓江山!难怪那么多奸佞之士舍生忘死也要保家卫国,难怪宗泽临死也要大喊“过河”,难怪岳飞要手书“还我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