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赏赐[第4页/共5页]
“按轨制,正任防备使、刺史、知州、州兵马总管、钤辖赐金御仙花二十两束带。此中含义,就不需求小人再聒噪了吧?”钱成一脸含混的笑容,直让徐卫感觉满身汗毛都竖了起来。
虽有姚平仲鄙视。但一众前辈长官纷繁鼓励,徐卫思之再三,遂起家抱拳道:“既然如此,那卑职就班门弄斧一回。”世人皆言但说无妨。
“试想,若集京师,山东,陕西之兵,破钞何其庞大?以朝廷目前的环境,恐怕难以承担。”徐绍沉声说道。
见徐卫点头,两人推开房门,一出来,便见一人靠窗。也就二十不到的年纪,唇红齿白,交腿而坐。两名内侍立在他身边,各端一盘。看到徐卫出去,那人起家拱手笑问道:“但是徐巡检?”声音轻柔,双手白净,如果闭着眼睛听,还能听得下去。
侧过身,将手中那本奏章递到李纲面前说道:“你看看。”
“岳飞,字鹏举。汤阴人,世代务农,性沉稳,精技艺,能开三石硬弓……”
至堆栈前,小二指着外头几匹鞍具富丽的马说道:“看看,连马都不一样!”
徐卫请他稍等,回到床头取出也不晓得几十两重的银锭两个奉上。那内侍一见,连连摆手:“徐巡检这是何意?使不得,使不得!”
徐卫强塞畴昔,笑道:“一点情意罢了,辛苦诸位跑这一趟,权作茶资,权作茶资。”
徐卫一席话讲完,在场官员不由得暗自心惊。此子年纪既轻,资格又浅。况为乡兵之首,非禁军军官,却能有如此见地,殊为不易。其抗击金军战略,虽细节上稍嫌不敷,但大抵不差,特别合适当今军情,不失为万全之策。
“如何?”官家问道。
赵桓又问:“依卿之见,徐卫该当何职?”
李纲这回就更摸不着脑筋了,徐卫的确是小我才,但乡勇营无能甚么事?城外头现在另有几万义兵呢。可天子的话一出口那就是旨意,做臣下的只能顺从,不能质疑。现在,也只能替徐卫感到可惜了,多好的一颗苗子。
“免了。”官家说罢,踱步至殿前檐下,背负双手,望着讲武殿前那片校场入迷。李纲立在他身后,寂然不语。
禁宫讲武殿上,赵桓一改昔日正襟端坐的架式,行走于殿间。两侧各设案牍十余张,几十名内侍忙得不成开交,每张案牍后,一名内侍轻声念着奏章,另一人便居于旁,奋笔疾书。
征召退休老臣还嫌不敷,赵桓又下圣旨,要求在京的监察御史,在外埠的监司、知州以及各路钤辖以上官员保举曾经在边陲担负过军职或有武功可作统兵官者,每人起码保举两名。没过两天,又下圣旨,要求三衙和各路经略使保举晓得兵法,智勇过人,被百姓所推戴奖饰,能够充当统制官的豪杰。并且定下目标,各部分起码保举五人以上,多多益善。这一系列行动,让朝野看到了官家抗击女真的决计,一时候百姓驰驱呼告,军心为之一振!
“徐卫,还是不动吧。”半晌以后,赵桓说道。
一名内侍刚念到这里,盘桓于殿中的赵桓俄然说道:“拿来朕看。”内奉养上奏章,赵桓观之,乃邓州知州张叔夜保举徐卫。还没看完,又听另一处念起徐卫名字。
赵桓深思半晌,说道:“凡保举徐卫之奏本,不必记录。”话一说完,便瞧见李纲仓促而来,已行至殿外,正向内侍通禀。赵桓手执奏本步出殿外,李纲一见,仓猝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