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枢纽:3000年的中国》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二节 塞北的精悍气血与江南的衣冠礼乐[第3页/共10页]

初时,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利,变成八王之乱。久居中原的南匈奴质子刘渊乘乱而起,回到并州的族人当中,率众外出挞伐,并于初有基业后称帝。因汉匈积年和亲,刘渊有一半的汉朝宗室血缘,故而他追尊刘禅为孝怀天子,并建汉高祖以下诸天子的神位停止祭奠,将本身的统续接到西汉,慨然有扫平天下重修汉室之志。<span class="mark" title="“(刘渊部属)刘宣等谏曰:‘晋人仆从御我,今其骨肉相残,是天弃彼而使我复呼韩邪之业也。’渊曰:‘善!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宣等顿首曰:‘非所及也!’”(拜见《资治通鉴&middot;晋纪七》)">但是,毕竟胡人建制没法博得中原认同,而以复汉为计谋目标却会影响到对于胡人的动员,以是,在刘渊归天后,颠末几番篡弑的长久过渡,新下台的统治者刘曜将国度定位为胡人国度,国名由汉变动成赵;不然,人丁占少数的胡人,将被人丁占多数的汉人完整接收掉,胡人政权的部落认同感丧失,其赖觉得根底的武力也将难以持续。刘曜定都关中,史称前赵;其部下大将石勒在关东裂地,称赵王而自主,史称后赵。前赵后赵期间,胡人统治者严格胡汉之分,视中原人等如仆从,统治残暴不堪,水准差劲难当。终致冉闵背叛,颠覆石赵,建立冉魏。但是冉闵复对胡人大开杀戒,死者枕藉,比石赵还要残暴,是以冉魏底子不成能建立帝国,不过是胡赵的镜像物罢了。冉闵终究败于前燕慕容氏之手。

另一方面,梁武帝极其鼓励中原传统文明的生长,一时江南衣冠礼乐文风大盛,出现出《文心雕龙》《昭明太子文选》等一系列对后代影响极其深远的作品与文集,乃至跨海影响到朝鲜、日本。因为南朝在军事上的合作败于北朝,以是其主疆场转移到文明正统之争。乃至当时天下兵力最强的东魏实际节制人高欢恨恨地说:“江东复有一吴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觉得正朔地点。”<span class="mark" title="拜见《北史&middot;传记第四十三》。">

作为对北魏汉化的一个反动,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主事者竞相开端了再鲜卑化的活动,着力规复鲜卑语、鲜卑姓等,以便确保核心的鲜卑军事力量支撑本身。两国相互之间交战不休,东魏、北齐地处关东富庶之地,其人丁天时远非西魏、北周可比,后者垂垂不支。这类环境下,东魏主事者高欢没有融会胡汉的火急需求,他所利用的军事力量,首要还是鲜卑的草原马队。西魏主事者宇文泰则不得不另辟门路,因为其人丁总量太小,必须把汉人以某种体例构造和动员起来,而这类构造和动员又不能与既有的鲜卑军制相抵触。以是,陈寅恪先生提出,宇文泰“唯有于随顺此鲜卑反动潮流局势之下,别采纳一体系之汉族文明,以皋牢其部下之汉族,而是种汉化又须有以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邺都及萧氏治下建康江陵秉承之汉魏晋之二体系,此宇文泰以是使苏绰、卢辩之徒以周官之文比附其鲜卑部落旧制,资其野心操纵之来由也”<span class="mark" title="陈寅恪:《隋唐轨制渊源略论稿》,载《隋唐轨制渊源略论稿&middot;唐朝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40页。">。因而,在宇文泰治下,开启了中国汗青上第二次“复周礼”的活动,第一次是在王莽改制时。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